APP下载

走进寺前村

2019-01-15杜家元

大理文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板栗树老大妈廊桥

杜家元

六月的一个周末,我们来到了佛教名山鸡足山脚下,鸡足山脚下遍布着很多大小的村庄。我们这次前往的是寺前村。刚到村口,村门建立在村边的小河上,是一座小小的廊桥建筑。廊桥正门口一块黑漆的匾上,镌刻着三个耀眼的镏金字“寺前村”。门框上贴着对联:“临水登山一路渐入佳境,寻源访古此中无限风光”,也是黑底镏金字。桥下的小河里,流淌着清如水晶的山溪,让人感到心明眼亮,无比惬意。站在廊桥上,沿着小河上下看,河岸边长满了飘逸的垂柳,还有繁茂的核桃树,树上挂满了绿色的核桃果。河边安装了坚牢的铁栅栏,河上修建了好多座简易的小桥,小桥上也装了同样的铁栅栏,栅栏上刷着清一色的棕黑色油漆。

走进村门,一眼便看见左手边有一个宽敞的广场,广场边修了一座漂亮的小亭。一面巨大的照壁白墙上书写着四个巨大的黑色大字“灵山福地”。走近照壁,我立即被其壮观的气势和丰富的内涵震撼了。这是一座巨大的照壁,其长36米,中间部分长18米,两边长各9米。中间部分高7至8米,其上题写着的巨幅书法“灵山福地”(每字高1.5至1.8米,宽1.2至1.5米),是宾川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向实先生的手笔。与“灵山福地”对应的照壁的另一面,则泼墨着《灵鹫鸡足》的巨型壁画(由宾川青年画家字聪、毕桂仁作画,老画家王孝敏题字)。这两幅巨型书画四周的小“花空”,则一一展现着鸡足山的“四观八景”、传统八德、福禄寿喜财、梅兰竹菊、大理的“风花雪月”、棋琴书画、经典诗词楹联等白族人民钟爱并耳熟能详的传统书画题材内容……加上寓意富贵、祥瑞、清白的白族图案,整个照壁显得色彩质朴、主次分明、赏心悦目。整个照壁彩绘在保留白族照壁传统样式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尽力将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着力表现鸡足山的灵与秀,白族人民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价值观和清白、明丽的审美取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走进村门右拐,是一条青石板路,曲曲折折地沿着山势向上蜿蜒。我们沿着青石板路向上缓缓而行,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小院,就像果实一样,一串一串地生长在村间道路的两旁。走着走着,便遇上了一片茂盛的核桃林。我们好奇地走进了核桃林。这片核桃林生长在高低错落的山坡上,因此主人依山就势,将其分成了几个高低不同的层次。脚下、地上都铺满了方砖。核桃树的周围锯齿一样地砌上了砖头。由于今年的雨水来得特别早,地面多次被雨水清洗过,显得特别洁净。主人还在空地上安置了一架铁条焊成的秋千。我们坐上秋千,欢快地荡了一阵又一阵,仿佛寻回了童真。除了秋千,地面上空空的,没有其他任何设施。看得出来,经常来这里的人似乎也不多。但是这里干净,并充满着惬意,有说不出的美妙……

正在我们即将离开这片核桃林时,突然遇到了几个老熟人,有的是老同学,有的是老同事。他们说他们刚从山上下来,正准备去做中午饭吃,要我们一起去。我们是吃了饭才从县城上来的,于是大家便各自料理了。

走出核桃林,我们来到了“古树人家”。既然叫“古树人家”,当然是要有古树的了。古树人家,坐落在一大片古老的板栗树林里。这些板栗树大多有搪瓷盆口那么粗,躯干黢黑,七拱八翘,布满洞洞眼眼,一副老态龙钟、无限沧桑的样子。据村民讲,这些板栗树是由徐霞客朝拜鸡足山时带来的种子,一年一年发展起来的。如此说来,这些板栗树该有三四百岁了。尽管有这么大的年纪,这些板栗树照样年年开花结果,而且果实品质极佳。在我们的记忆里,鸡足山的板栗一直是故乡宾川远近闻名的特产。你看,那些毛茸茸的小板栗,就像缩小了的小刺猬那样,正在树的枝干绿叶间,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呢……

其实,此次出行,我们并不刻意地要去向哪里,只是在那些村间路上自由地徜徉……走到哪就算哪,任凭心灵的指引,朝着心的方向游移……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家“农家乐”。这里是村子的最高处。这里真安静,静得能感应到人的心跳,能捕捉到人的心情。一进门,主人家就迎上前来,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我对主人家说,走累了,想在你们这里休息一下。主人家连忙说,欢迎欢迎,一边说着一边把我们迎到凳子上坐下来。主人家看到我的水杯里没水了,便赶忙给我加满了开水。然后,我们便聊起了天。主人告诉我们,他们的家就在这里,所以投资一点也很值。即使“农家乐”生意不火,也不会吃亏。我们连连说,是的是的。因为我们没在他家吃饭消费,我们难免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主人却一点也不在意,还好心地给我们做向导。经过一条羊肠小道,我们进入了鸡足山脚最大的一座寺院——九莲寺。啊!真安静!静得可以感觉到禅的韵味!我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压低了声音。当我们来到天王殿前,看到了神奇的一幕:在殿前的石阶上,静静地睡着一只猫咪。它一动不动,对我们的脚步声、说话声,一概没有反应。它好像正在参禅呢!我示意大家别出声,别惊动到它,随手用手机给它拍了一张照片。我们在寺院里自由自在地穿梭,偌大的寺院,显得空空荡荡,只在大雄宝殿里遇到一个年轻的尼姑。我们都没有打招呼,大约都不想惊动对方。

出了大雄宝殿,在寻找卫生间时,意外地遇到了一个熟人。在他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一个会客处,这里“隐居”着一个退休了的大学教授,客堂里有两个年轻的女居士,一直面带微笑,觉得很亲切,仿佛在哪里见过似的。听他介绍,他是湖南人,先后在湖南、广东、深圳等地经营过自己的人生,做过教授等。在大学里,他教的是古代汉语。我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出身,取得过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所以我们仿佛是故人相见,侃侃而谈,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姓林,他喜欢鸡足山的风景和文化,喜欢九莲寺,喜欢这里的山水草木,喜欢这里的人。他说他奔忙了大半生,难免有丢失了自己的感觉,来到这里,才感觉慢慢地找回了自己。在他的这间会客室里,布置了一张书桌,桌子上铺着方便写字画画的毡毯,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应俱全。还摆放着几本书籍,我一看是关于古汉语的书,里面夹着许多学习用的卡片……他给我们泡了一壶普洱茶,摆了一些点心给我们吃。点心里有一种水果,是广东那边的特产(名字我忘了),外形有点像我们本土的一种名叫“羊奶果”的野果……甚至连味道也很像。我们畅聊了一阵,主要是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音韵上的异同等。说话间,来了一个当地的大哥,要林先生给他家刚出生两个月的一个小孙子取个名字。林先生二话没说,十分和气地表示应承了……

告辞了林先生,我们走出了九莲寺,沿着那条小河边慢慢地往下走。路上遇到了一对鸳鸯鸟,正在一小块玉米地里恩爱地散步,它们仿佛在恩爱地交谈……还遇到了一只大大的喜鹊,在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上,从低处向高处跳跃着,轻轻地飞翔着,快乐地歌唱着,仿佛是因为我们的到来,它才变得如此开心、快乐似的,又仿佛是希望我们也要像它一样开心、快乐。这样想着,我的心情便更加轻松起来……我们一路沿着河边往下走,一边开心地说笑着,一边用手机开心地互相照起相来……不知不觉间,便走进了新的一户“农家乐”里。原来这便是我们刚才的停车处,我们随意随兴地一路走来,居然是“从起点又回到了终点”。晚饭,自然是在这里吃的了。我们要了一份冷菌鸡,一份白参炖鸡蛋,一份干焙辣椒,一份青菜汤……简约而不简单,这些都是鸡足山脚下村镇有名的菜色,令人垂涎欲滴。

饭后,我们又沿着村间路随意地走,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口。正在此时,门“倏”地开了。从门里走出了一个老大妈,银发,挽着一个髻,弯着腰,穿着薄薄的白底碎花布缝制的夏装……同行的一个朋友问她:你们给是搞“农家乐”的?老大妈说:我们不搞,我们只是住在这里。通过仔细交流,才知道,老大媽一家是从上海来的。这座小院是他们花了30多万元买了改建起来的。老大妈热情地把门窗推开,告诉我们“这是念佛堂”。院子正中是一个小水塘,里面有一些颜色鲜艳的小金鱼在畅快地游动。水塘里放着七大八小的不规则的几个青石,还放着一块小小的木板,让人想到海和海岛、船……院子里,还留出了一小畦菜地,里面长着碧绿的小青菜和白菜。老大妈说,这里太舒服了,四季如春,空气清新,夏天也挺舒服,一点不热,不像上海,夏天就像一个大蒸笼,热死人了……

和大妈交流一阵,出得门来才弄懂了她家照壁上题写的“无上清凉”和大门红木匾上题刻的“如是山房”的深刻意味。这两个短语,浓缩了他们外来定居一家人的千言万语和千恩万谢……充盈着满满的怡然自得。

时间不早了,我们准备回县城了。这时,在村门口,有几个漂亮的白族小姑娘,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顺着她们美丽的身影,我看到了廊桥出口旁边白色墙头上的一副对联:“山美水美村景美宏图更美,人新事新年代新伟业长新”。是啊,寺前村,真的就像对联里描写的一样美,难怪会吸引来了上海的客人,在此定居呢!

猜你喜欢

板栗树老大妈廊桥
无钉桥梁的传承
不为了回报而做事
我爱家乡的板栗树
超市所见
浙江泰顺耄耋老人“以身许桥”推广廊桥文化
板栗园里的花
板栗树修剪技术
鸡足山的板栗树
记忆中的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