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市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2019-01-15彭明唱

城乡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徐州农民农业

■ 彭明唱

一、徐州乡村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徐州城镇化历经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08-2017年期间,徐州城镇化率由47.2%提高至63.8%,年均增长近1.7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总量由410.3万增加到558.76万,意味着每年近15万农村人口流向城镇,这也是徐州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当前徐州人口城镇化距离发达地区80%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但从目前看,徐州的城市病问题还比较突出,进一步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也不符合徐州现状;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乡村发展相对滞后,而在新的时期推进乡村振兴则是进一步增强淮海地区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市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表1 2008-2017年徐州市城镇化人口及比重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果显著,农业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

近年来,徐州农业乡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自2014年全市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增长加速,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17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0.01亿元,比2016年增长9.9%。全年粮食总产量482.72万吨,增长2.9%,粮食亩产433公斤,增加9公斤。同时,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库存的玉米产量减少,豆类、薯类产量、油料和蔬菜产量增加,花卉林木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县域布局优化。2017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近60%,比2012年提高五个百分点,有效提升了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预计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三)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

2017年,徐州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35元,比2016年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87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97元,增长9.3%。城乡收入比由2016年的1.861:1调整为1.856: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36元,增长7.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234元,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38元,增长8.8%。2013-2017徐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见图1。

图1 2013-2017徐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

二、徐州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卫生状况堪忧。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买得起车,但交通管理形同虚设,道路建设也跟不上发展速度,许多农村过早患上“交通拥堵症”。目前徐州一些地区仍然使用旱厕,公共厕所改造不力,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极有可能诱发流行病。一些农村垃圾处理仍然处于原始和分散状态,特别是建筑垃圾围村的危险局面在许多地区已经显现。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村环境问题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比如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进一步导致乡村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二)乡村基层组织涣散,“新乡贤”培养不易

近年来,在徐州不少乡村的基层组织已经名存实亡,一些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借助黑恶势力、宗族势力成为“村霸”,严重影响党的扶贫脱贫,振兴乡村等政策的实施成效,成为当前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一些农村的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甚至在某些乡村被黑恶势力所把控。强大的宗族势力,复苏的宗教信仰,连同日趋抬头的帮派势力,使农村治理错综复杂。由于缺乏严格监督管控,上级部门的转移支付经常被层层盘剥、偷工减料或挪作他用,最后用于实际用途的寥寥无几,使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堪忧。政府对农田的补贴不足,许多农民选择撂荒,造成农地资源浪费。由于政府监管无力,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知识欠缺,农村地区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

振兴乡村,关键在人。建设乡贤文化,发挥乡贤作用,以及如何将传统乡贤文化的举措落到实处,还值得商榷。而徐州农村正处于快速的变化过程中,农村人安土重迁,离土不离亲,城乡分离的状况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大量高学历人群出走城市,无法像过去的乡绅一样返乡报效故里,使城乡差距有不断拉大的风险。由于农村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的。对乡贤的鼓励与倡导,是乡村振兴成功的关键点之一,但对于当前许多乡村而言,培养新乡贤回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农民精神生活无法安放

当前,徐州乡村的文化沙漠现象严重,婚丧嫁娶都在上演有伤风化的表演。在农户人家几乎找不到一本书,但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的却举目皆是。客观而言,“乡风衰败”并非是单纯的伦理道德滑坡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根源。一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导致家庭难再满足留守农民的精神生活。二是一些乡村传统的公共空间的衰败。20世纪90年代前,徐州村民间通常有着较为密集的社会交往,“走家串户”闲聊是很重要的公共活动。节日、婚丧嫁娶甚至村民小组会议等公共活动,也有助于填补农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年来,随着徐州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建起楼房,单个家庭的私密性随之提高,“走家串户”变少了。在部分乡村人情世故非常流行,红白喜事带来的人情礼节造成经济负担沉重,许多家庭近四分之一的收入都用于各种人情往来,深陷人情网络难以逃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牌铺子”几乎成为村庄内唯一的公共空间。三是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需求错位。尽管不断加大文化、科技下乡力度,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体上难以满足需求。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村书屋等,没有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而乡风文明建设又是软性指标,不易纳入基层政府日常工作,所以“不出事”逻辑大行其道。

三、徐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因地制宜、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推进乡村发展

目前,徐州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首先要明确振兴乡村是为了谁,以及乡村振兴依靠谁。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既包括政府的主导,也包括社会组织参与的和市场资本化运作的。检视这些不同类型乡村建设活动的一项黄金法则是,农民如何参与其中以及农民在其中能够分享多少。离开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活动很难有活力,排斥农民分享利益的乡村建设活动纵然轰轰烈烈也无意义。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关键是要明确农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当前徐州乡村发展还存在着地区间的突出不平衡性。以人口净流出和村庄空心化为基本形态的一些县区,并不具备苏南地区的乡村建设,必然是问题多于成绩。因此各县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立足本地条件,最忌讳脱离时空条件的生搬硬套。

(二)健全乡村体制机制体系,激活创业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而农业有奔头,才能吸引到人才。因此,徐州各级各部门间要进一步完善好各项政策支撑体系建设,支持到外打工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是当前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就业新渠道、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要落实好近年来国家已出台政策基础上,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在政策上对于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可在创业地享受与当地劳动者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二是要完善创业担保政策,将“政府+银行+保险”融资模式推广到返乡下乡创业企业。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返乡下乡创业。允许利用宅基地建设生产用房创办小型加工项目。三是加强培训服务。在农村社区推广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全程帮办。实施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使有意愿的创业者都能接受一次主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创业培训。四是实施引才回乡工程,激励和吸引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回乡服务。鼓励工商资本参与扶持返乡下乡创业。五是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按规定将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使返乡下乡创业有后盾、能致富。

(三)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推进徐州农业现代化首要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当前徐州部分城郊地区可以有机会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因此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但从全局看,市民下乡的消费需求有限,农村产业相对弱质的地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不少乡镇政府竞相打造“田园综合体”,实施农村全域旅游建设,缺乏规划和统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政策,有可能制造出农业农村“三产化”的泡沫。因此,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实施特色化战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推进特色支柱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快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调优调强调大特色农业,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和综合竞争实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农业现代设施装备水平,着力增强农业持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扶持和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建设。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试点,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推进示范社建设。创新完善各级农场资产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农场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现代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三治”融合的关键要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能有效地融合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各类人力、经济和文化资源,而且能够发挥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的引领作用,促进“三治”融合。所以,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优化乡村治理安环境、实现“三治”融合治理体系的主体和组织基础。

此外,在人才的机制培养方面徐州各县区首先应选优配强乡村社区“两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用好管好村党组织带头人。二是及时吸纳农村乡贤入党,加大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退伍军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优秀人才到乡村工作。支持乡村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挂职锻炼等方式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是加强对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升推动乡村发展和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此外还要全面提升农村管理机制工作水平,要根据党的十九大中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立足村情实际,拿出务实管用举措,始终坚持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以推进村务监督为重点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和有效覆盖,注重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徐州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疫散待春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饸饹面“贷”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