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咸宁北部空间沧海桑田咸宁北部空间水域变迁分析
2019-01-15罗泽宁蔡晓军
罗泽宁 蔡晓军
水是地理环境形成最活跃的因素,对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咸宁北部空间位于“两湖”(西凉湖、斧头湖)沿岸和淦河河口,地质地貌形成于第四纪全新世。通过近400年历史地图对比,可知淦河几经改道,斧头湖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淦河河口前移,横沟河流量减小,流水侵蚀作用和围湖造田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该水域变化的主要原因。
咸宁北部空间区域处于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滨湖平原,位于咸安最北端,北临斧头湖,南临西凉湖,东面和南面由京广铁路围合的区域,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该区域属于“两湖”滨湖平原地带,同时也是淦水的河口地带。“两面环湖、大河入口”地理位置造就了该区域特有的地形地貌景观,为探寻该片水域变动轨迹,寻找自然发展和人工建设规律,笔者对该区域水域变迁进行了调研。
一、水域地理变迁轨迹
1.自然之功,大水绕城。根据康熙四年(1665年)修纂《咸宁县志》地图(见图1),该图采用写意笔法描绘县域山川相缪、河水滔滔山水格局,表明当时境内水系发达,水量充沛。特别是北部区域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西凉湖、(发)朝湖和关阳湖连为一体。境内两支水系,注入阳关湖,一支出境。
图1 清·康熙四年修纂《咸宁县志》地图(1665年)
2.水系清晰、方位明确。根据光绪八年(1882)修纂本《咸宁县志》地图(见图2),该图是在5里一格的图幅绘制,表明当时开始注重方位和精度。地图清晰展现了当时咸宁县域的水环境,发源于南部群山的河流众多,一条自南向北注入北部斧头湖,另一条自西南向东北,在双溪桥出武昌界。北部斧头湖和西凉湖连成一片,并有一片宽广U型湖湾伸向北部内陆,中间点状山丘。
图2 清·光绪八年修纂本《咸宁县志》地图(1882年)
3.水位下降、河床迁移。根据1958年编《咸宁县简志》咸宁县区划图(见图3),县域北部群山延绵,群山余脉自南向北伸入中部,北部是东湖和斧头湖,河流自南向北注入斧头湖。此时,北部空间水域变化较大,一是西凉湖和斧头湖被陆地分开;二是东湖和斧头湖被陆地分开,中间只有一条狭窄水道—水口门相通;三是斧头湖岸线曲折,湖底较高的浅滩露出水面;四是淦水经过城关镇后没有直接注入斧头湖,而是改道向东北流向河背,再折转向西,在水口门注入斧头湖。
图3 《咸宁县简志》(1958年编)咸宁县区划图
4.人进湖退,初定格局。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思想影响下,地方公社在县革委会指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围湖造田运动,一方面耕地面积增加,另一方面自然水域面积大大缩小,初步奠定现有水域格局。根据咸宁县四湖围垦图(见图4)和《咸宁市志》(1992年),具体情况如下:
(1)向阳湖。位于淦河下游南岸,原系斧头湖尾端的关阳湖汊,垸内汇水面积34.2平方公里。1968年—1970年由咸宁地区革命委员会调集民工建成,堤面宽3米,堤顶高程25~26米,最低垦殖高程19~21米,围垦面积4.83万亩,可耕面积3.85万亩。先为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基地,后移交地方办农场。
(2)滨湖。位于淦河下游北岸与横沟河入汇处的三角地带,承雨面积9平方公里,最低垦殖高程21~22米,1949年前是一片荒芜的芦苇荡。1970年官阜公社组织修筑,长13公里,高程26米,面宽2.5米防洪大堤,围垦面积9000余亩。
图4 咸宁县“四湖”围垦图(1974年)
(3)泉水湖。原系斧头湖东部湖汊,北与武昌县大嘴相邻,汇水面积7.5平方公里。1974年张公公社组织劳力筑起拦湖大堤,长6600米,高程24.5~25米,面宽3米,围垦面积5330亩。
(4)西湖。位于汀泗河下游河畔,承水面积4.4平方公里。1970年年汀泗公社先后组织劳力建成。垸堤面宽2.5米,高程25米,垦殖高程21.5~22米,保护耕地面积6000亩。
5.水域缩小,河口前移。根据1982年咸宁县地形图(见图5)。该图反映了经过“四湖”围垦后,北部空间水域面积大大缩小,原先伸向内陆关阳湖汊变成了淦河下游,河口进一步向北推移。淦河由城西直接向北,在紫潭—郭家湾段在向阳湖围垦中裁弯取直,横沟河支流发达。
图5 咸宁县地形图(1982年)
6.支流减少、湿地呈现。根据咸宁全域高分卫星影像图(见图6),斧头湖水域基本保持原状,淦河流向基本保持原状,横沟河河床收窄,支流减少,水量减少。向阳湖成为水陆之间过渡地带的人工湿地,2014年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
图6 咸宁全域高分卫星影像图局部(2017年)
二、结语
1.淦河下游河道及河口属流水侵蚀地貌,河道易发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钟摆式位移。咸安区是幕阜山丘陵山地向江汉平原过度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北部空间正处于淦河下游及河口地带,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淦河经过城关镇后自南向北注入斧头湖,而后河道经过城关镇改道向东北流向河背,再折转向西,在水口门注入斧头湖。最后河道经过城关镇后弯弯曲曲注入斧头湖。因此河口区域地表形态变化频繁不宜开展高强度城乡建设,应该开展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保护性开发。
2.斧头湖水位下降明显。从1665年到1958年近300年间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具体有三个表现:一是西凉湖和斧头湖被湖底陆地分开;二是斧头湖和阳关湖汊被湖底陆地分开,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水道—水口门相通。三是淦水斧头湖岸线由平滑变得曲折,湖底较高的浅滩露出水面。因此,加大淦河流域上游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蓄水能力;修缮中游水库,提高储水能力;疏通下游河道,提高行洪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人工改造力量奠定斧头湖现有格局。从1970年左右开展的“四湖”围垦活动,使斧头湖水域面积大大减小,奠定现在斧头湖水域格局。
4.斧头湖水域面积减少降低了洪水调蓄功能,受湖水顶托,日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淦河下游两岸容易被淹没。
5.“四湖”围垦区域已经失去原来设计功能,可以经过适当改造,打造成湿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