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使用后评价
2019-01-15孟蕾,张敏
孟 蕾,张 敏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部发布的《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中显示,在过去的16年中,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达403所,未来还将不断扩张[1].
近年来,随着新建高校的增多,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评价与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宋桂杰、陈星[2]运用使用后评价理论结合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建立了校园空间环境评价分析模型,对扬州大学某校区进行分析,为该校区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出建议.朱小雷、吴硕贤[3]借助使用后评价在确定校园环境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理论对校园环境进行多级综合评价.过伟敏、杨渝南、康亚丽等人[4-6]也研究了使用后评价在校园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基于使用后评价理论,以新建高校为对象,使用者为主体,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要素进行系统分层,结合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系统的使用后评价模型,对我国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校园外部空间各要素对校园外部空间使用感受的影响程度,为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使用后评价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主要是指应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通过规范的、系统化的程序对已建成并使用的建筑物及环境进行系统的测量,将评价主体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设计进行对比,检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7].西方的POE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初步发展时期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单体建筑研究;70至80年代,POE理论研究范围扩大至各类公共建筑;至90年代末期,POE理论研究内容涉及使用者情况、场地环境、人文历史背景等方面.我国使用后评价理论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对象多集中为单体建筑,近年来逐步开始涉及对公共空间及建筑建成环境的研究.POE理论研究的领域日益广泛,但在针对高校校园的使用后评价研究中,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校园单体建筑空间上,对外部空间环境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
1.2 层次分析法
在使用后评价分析方法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8].它的优点是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且分析过程简便、灵活.AHP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其次将与决策相关的因素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最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层的过程亦即将研究对象的目标问题A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解,划分为基本的属性因素B,把B进行分组;接着,将B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解,划分为B的子属性C,把C进行分组;以此类推,形成不同的层次.这样,A为目标层,B为标准层,C为子准则层(见图1).不同层次之间形成从上至下的递进关系,同一层次的因素既受上一层因素的支配,同时又对下一层因素起着支配作用.
图1 层次分析法
2 新建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分析
通过多次调研及文献研究构建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并设计专家问卷,运用YAAHP、Word等软件将专家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评价因素权重,根据权重结果构建新建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模型.
2.1 调查统计分析
基于对我国新建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特点的分析,本文对我国新建高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深入观察大学生日常行为特征.首先,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从访谈信息获取使用者在使用校园外部空间过程中较为关心的关键词,将关键词输入Word进行总结分析;接着,根据分析结果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现场发放、网络投递等多种方式大面积向新建校园使用者发放问卷,要求被访谈者用15~20个关键词总结描述他们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各方面的使用体验感受及整体印象;最后,综合文献查阅获得的理论及两次调研结果确定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因子,将其系统分层形成最终评价指标体系.
2.1.1 自由采访信息处理与结果
本次自由采访共访问300人,其中大学生144人,教师60人,行政后勤工作者48人,校园居住者48人,采访时长5 min左右.通过资料整理将与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无关信息予以剔除,将相关定性描述浓缩、简化获得以下评价要素:建筑造型、广场印象、文化氛围、景观绿化、滨水空间、道路交通、车辆管理、户外活动场地、智能门禁、快递站点、监控系统.将关键词语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并输入Word,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关键词频次分析图
2.1.2 问卷调查信息处理与结果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64份.问卷设计根据采访结果向被采访者给予提示,采用选择题及问答题的形式让被采访者选出或答出关键词来简要形容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感受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将关键词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校园空间环境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由表1可见,大学生对于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构成要素的重视程度高低是与其自身的日常使用和审美紧密相关的.户外活动空间、校园安全、交通便捷以及景观绿化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校园外部环境的认同感,户外活动场地是大学生日常生活较为重要的活动发生场所,滨水空间及林中小路的设计可以为学生交流学习提供更良好的平台,快捷便利的交通系统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在调研中还发现,适宜的尺度设计对空间使用感受有着明显的影响.
2.2 评价因子分析
对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标准要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就需要系统地分析人的精神、肉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自然保护原则.因此建筑环境的评价体系可以由自然生态、人体机能和人的心理3个方面构成[9].在新建校园规划建设理念中,智慧校园概念的提出本质是对传统校园建设的革新,“智慧”如今也成为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在对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评价研究中,从校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将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的相关因素分为4个方面:审美层面——人的心理;生态层面——自然生态;功能层面——人体机能;智慧层面.再根据调研结果及数据分析将这4个方面分为12个次级评价因素,将审美层面分为表层审美因素和深层审美因素,即形式感官层面的评价因素和历史人文层面的评价因素;将生态层面引申为可持续发展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将功能层面分为规划组织结构、交通道路组织、户外活动场所、户外环境感受以及配套服务设施5个因素;将智慧层面分为公共安全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大屏显示系统、智能设备调控系统4个因素.12个次级评价因素再细化后分为35个评价因子,由此最终确定新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2.3 评判矩阵的构造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标度理论,应用萨迪提出的一级相对标度法(见表3),设计专家问卷.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构造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中将每一层次的指标两两比较,由专家打分得出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参数.本次调研发放专家问卷30份,有效回收28份.
相对于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这一目标层A,将目标层A下的标准层B中的4个一级指标两两相对比较,得出影响总目标的4个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数值判断矩阵A-B;同理,将4个一级指标各自对应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两两相对比较,构造判断矩阵B1-C,B2-C,B3-C,B4-C;进一步再构建C-D关系的系列判断矩阵.专家通过萨迪标度法对其进行打分,如果两个因素同等重要赋值为1;如果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分别赋值为3,5,7,9;如果介于上述判断的中间值,则分别赋值为2,4,6,8.用YAAHP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构造评判矩阵.
由于影响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因素较多,因素之间关联性较强,且调查数据受被调研者主观因素影响,构造的评判矩阵会出现不一致现象,因此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软件计算各矩阵一致性比例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比例结果均小于0.1,认为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表2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因子
表3 一级相对标度法
表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
2.4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专家问卷打分结果得出A-B,B-C,C-D各级权重值,将三者相乘(EX:B1·C11·D111)所得乘积即为指标层(EX:D111)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参数(即A-D),由此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于评价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值,获得所有评价指标的权重.
将专家打分问卷输入YAAHP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见图3).由图3a可以明显看出,在校园外部空间环境(A-B)层面评价中功能层面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生态层面因素,反映出高校校园外部空间使用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功能层面设计和人体机能需求.图3b在审美层面(B1-C)评价中,深层审美因素占到较大比重,反映出相对于建筑形式、景观小品等表层审美因素,使用者更加注重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及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体验与感受.图3c在功能层面(B3-C)评价中,户外活动场所占到较大比重,其次是规划组织结构与交通道路组织,再次是配套服务设施及户外环境感受,反映出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户外活动场所的设计占到核心地位.图3d在智慧层面(B4-C)评价中,公共安全系统所占比例过半,其次是信息通讯系统与智能设备调控系统.
图3 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饼状图
结合各级权重指标合成最终A-D层权重(见表5)由表5可以进一步看出,在校园外部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模型中,户外活动场所相关指标均被赋予较高权重,其次是涉及到校园安全和深层审美因素的指标,再次是生态层面的指标,最后为配套服务设施、智能设备调控以及与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细节相关的指标.指标权重高低与调研过程中关键词被提及频次成正比.随着使用者对校园生活丰富程度需求的不断提升,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应从整体出发将校园户外交往空间作为设计最终目标,以外部空间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为基础结合深层审美因素(即校园文化历史和学术氛围)进行设计.应在人文环境和校园历史中寻找外部空间设计的灵感,让其为交往空间服务;生态层面的设计是完善校园外部空间的重要部分,校园使用者对环境的感情受景观影响很大,好的景观设计是对交往空间的再创造;配套设施和细节的表达会丰富校园外部空间,是对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完善.优秀的校园外部空间规划设计会赋予交往空间灵魂,而良好的交往空间对学生的培养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表5 指标层合成权重结果
3 结语
良好的高校校园外部空间环境是户外交往活动有效发生的保障,同时对学生创新思维起引导作用.设计师要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需求出发,结合生态校园及智慧校园设计理念,对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予以考虑,以优化新建高校校园的整体设计.
使用后评价在校园外部空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从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发,多维度接近评价对象,搭建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可增加评价中的准确度,使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模型可以为校园规划设计提供有力支持与参考.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构建的模型具有突出的优势,前期的质化分析和后期的量化分析结论一致,前期的质化分析为量化分析提供基础;后期的量化分析精确评价指标的权重关系,结果客观,将两者结合可建立较为科学的设计研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