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中心城区向姚江集中生态调水有关问题的探讨
2019-01-15张松达王忠煜
张松达,王忠煜
(宁波市水利学会,浙江 宁波 315016)
1 宁波市中心城区向姚江集中生态调水的路径
1.1 路径1:姚江水位抬升自流入河
姚江大闸闸前提高水位,整体抬高姚江蓄水位,使姚江形成向两岸,尤其是海曙城区、江北城区、镇海城区的自流入河的态势,城区内河水体流动循环,原有部分较差的水体通过沿江水闸,排入奉化江或甬江,进而入海,改善城区水环境。
当引曹南线水量调入姚江干流时,姚江大闸水位从正常蓄水位(不同季节汛限水位为1.13 ~ 1.33 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提高到1.80 m,海曙区、江北区沿姚江闸门逐步开启,向城区内河引水,同时,沿奉化江、甬江的水闸适当排水,使水体流动置换。从起调至置换结束约7 d,每月1 ~ 2次。
1.2 路径2:泵站翻水入内河
1.2.1 姚江提水
沿姚江设置翻水泵站,从姚江提水入内河。如海曙侧扩建高桥泵站、屠家堰泵站等;江北侧改建李溪渡、倪家堰等泵站,提高两岸翻水入城的能力。通过拓宽疏浚、沟通城区内河,打通断头河,辅以末端水闸排水,使城区内河水体流通,活水入城,改善宁波市城区水环境。
1.2.2 跨奉化江二级提水
奉化江以东为鄞州区城区,环境用水主要依靠姚江水资源补充。由于姚江向鄞州区调水,需穿过海曙区,中间又有奉化江咸潮,因此,奉化江边海曙侧内河需新建扩建二级提水泵站,增建奉化江江底输水隧道,把水引入鄞州城区内河。
2 抬高姚江水位集中生态调水的影响分析
中心城区集中生态调水的水质置换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对短期来说,尤其是少雨季节的水环境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自流入河成本也较低,多闸口引水也能产生较好的效果,防止出现死角。但是,抬高姚江水位,特别是大范围较大幅度的抬高,对姚江中下游区域的防洪排涝、堤防安全、低洼地区的内涝、渍害以及运河通航等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而且影响是长远的。
2.1 防洪影响
主要有3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短历时局地暴雨对区域防洪的影响。姚江流域特定的地形条件,经常出现局地性短历时暴雨,在较高水位情况下遭遇短历时暴雨,姚江大闸出现顶潮无法排水时,容易出现姚江的高水位,影响区域防洪。2018年8月25日、9月17日,2次暴雨雨量均为60 mm左右,丈亭站起调水位均为1.29 m,第2天水位涨幅却达到0.87 ~ 0.94 m,水位达到2.20 m左右。最为明显的是1988年的“7 · 30”特大暴雨,7月29日,姚江流域严重干旱,正在全力以赴抗旱之际,7月30日凌晨出现特大暴雨,短时间雨量86 mm,丈亭水位狂涨1.53 m。二是高水位对堤防安全的影响。蜀山大闸以下至大隐区间的姚江堤防标准仅为10 ~ 20 a一遇,堤身单薄,护岸较差。在1.80 m高水位蓄水的情况下,通航船涌的波浪淘刷对岸堤稳定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是迎水面砌石挡墙顶高度仅1.6 m左右,上部为干砌护坡,且年久失修,多处滑落脱坡,经不起高水位波浪拍击淘刷。经常性遭遇高水位,堤身浸润面抬高,对堤防稳定极为不利。三是预排预泄困难。由于受姚江大闸顶潮影响,预排所需排水时间延长,预排预泄效果不好,势必降低区域防洪标准。
2.2 排涝影响
下姚江地区地势较低,地面高程在0.70 ~ 0.90 m,沿江布置许多小流量的排涝站,当水位到达1.03 m起开始排涝,至1.13 m时需要全面排涝。姚江大闸建成后,1968年5月,当时的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生产办公室协调姚江灌区受灾地区,控制水位确定以丈亭水尺为标准,梅雨季节为1.03 m,梅雨末后期为1.33 ~ 1.43 m,冬季为0.68 ~ 0.83 m,水位控制标准一直沿用至今。泵站管理人员一般只配1人,排涝站人员均为农民兼职,工资较低,年收入仅0.4万元左右。过去一般情况下,排涝1次/3d,每次4 ~ 5 h,每个乡镇总电费在50万 ~ 80万元/a。如果经常性的高水位,排涝次数增多,排涝时间延长,机械故障率提高,势必形成排涝站人力不足,费用增加,故障引起的局部受淹,损失增多,也将改变长期以来该区域的排涝现状和格局。
另外,沿江低洼地区个别自然村由于缺乏防洪排涝设施,一直处于小洪水受淹的状态。丈亭三江集镇段、河姆渡车厩自然村、大隐城山村等村庄地势特低,水位1.40 m以上将部分受淹。过去暴雨洪水来袭时村庄受淹,村民也能接受,如果天气晴好,人为抬高水位导致村庄受淹,可能引发村民的不满和索赔要求。
2.3 渍害影响
余姚丈陆地区地下水位高,持有永久水位的青泥层,青泥层平均位置在地面以下的50.83 cm,最高的在21.50 cm,土地长期处于嫌气状态,多水嫌气造成严重渍害,农作物产量很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姚江下游开展大规模的低产田改造,农业产量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以来,随着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除渍的要求更加突出。由于下姚江支流开放浦较多,提高干流蓄水位,势必提高各条支流的水位,建有节制闸的内河由于闸的渗水严重、排涝不及,内河水位也会有所提升,长时间的渗透影响,地下水位抬升的趋势十分明显。从长远来看,渍害影响对农业产量特别是经济作物的产量将产生不利影响。
2.4 亲水平台和民用埠头的影响
为了增加亲水性,余姚市城区姚江河道整治时建有许多亲水的平台和亲水走道,这些亲水平台高程大多在1.60 ~1.80 m,如余姚城区兰墅公园游船码头平台1.70 m,中舜江两岸亲水走道1.60 m。水位提高,这些亲水平台和走道马上就会淹没,影响居民休闲健身。
姚江市沿江有许多民用埠头,供当地百姓洗涤之用,埠头洗刷高度较低,也容易淹没,可能会有许多安全隐患。
2.5 通航影响
姚江市作为500吨级航道,2018年底月通航船只近3 000艘,通航运力大大提升。杭甬运河设计通航水位为1.13 m,如果在常态情况下水位提高,一方面通航标准将降低;另一方面通航船次还将受到较大影响,过桥过闸的通航安全也会带来一定问题。
2.6 引水闸门安全影响
海曙、江北沿姚江的水闸原有功能均为挡水、排涝,没有引水功能,因此设计上水闸消能设施均安排在姚江一侧。如果水闸反向引水,由于内河一侧无消能防冲设施,内外形成一定水压时,容易引起闸下冲刷,影响水闸结构稳定。
3 中心城区活水方案的几点建议
3.1 姚江水位提升须谨慎
自从1968年5月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办公室协调确定姚江分季节蓄水标准后,至日前市防指批准的控制运用计划,50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这是由这一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决定的,一旦水位标准提升,影响面广,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姚江中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突发性暴雨洪水引发洪涝灾害的应急安全;总体来看,水位提升引水方案弊大于利。经调查发现,基层乡镇和水利干部匀持否定意见。
3.2 中心城区集中生态调水可采用集中引水和自流引水相结合的办法
首先,姚江左岸的江北、镇海河区地势较低,常年蓄水位也相对较低,随着慈江大闸改建,江北大河拓宽,江北、镇海区域内河沟通,将倪家堰、李溪渡泵站等姚江堤水站改造扩建,扩大泵站提水能力,同时结合沿甬江侧水闸排水,使内河水流形成环向流动。如果在引曹南线引水期短时间适当抬高姚江蓄水位,还可实现该区域部分时段自流引水。提水和自流引水相结合,可改善这一区域的水环境。
其次,姚江右岸的海曙和鄞州城区正常蓄水位较高,常态情况下比姚江正常蓄水位高出0.30 m左右。因此,只能采取集中提水的活水方案。可考虑海曙上游姚江增建扩建提水泵站,如高桥泵站、屠家堰泵站等,拓宽沟道河道,调节保丰碶、澄浪堰、段塘等水闸启闭排水,使海曙城区和鄞州城区水体流动,改善水质。
3.3 中心城区活水方案必须多水源引水
姚江水资源总量偏少,用水需求大,用水强度也非常高,加上引曹南线引水,在干旱季节,总量明显不足。因此,中心城区活水方案不能只着眼于姚江,应多水源引水。除了向姚江引水以外,还有4个水源通道:一是鄞江上游周公宅、皎口生态放水,通过它山堰拦蓄向鄞西平原供水,最后进入海曙城区;二是亭下水库下游亭下灌溉渠道通过东江提水泵站向鄞州中心区和原江东区环境供水;三是在建的葛岙水库通过东江大闸拦蓄可向鄞东南区域环境供水;四是东钱湖、横溪水库、三溪浦水库群通过鄞东南河区提供环境用水。通过多水源引水改善城区水环境。上述除了葛岙水库在建,其他水源通道均已畅通,并具有一定的水源配置能力。
3.4 中心城区活水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一实施
由于活水方案涉及面较广,引、调、提水项目较多,投资较大,应统一立项,统一设计,分头实施。涉及跨区域或重点连通项目,由市里组织实施,单一项目或河道拓浚项目由各区组织实施,资金由市、区2级统筹,3 a内可全部完成。
4 结 语
宁波市中心城区内河较多,又有甬江、奉化江、姚江三江分隔,河道环流动力弱,水质较差。改善城区水环境,特别是让水体流动成为活水,是当前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心城区向姚江集中调水的规划设计中,不能简单的以提升姚江水位来满足城区内河自流要求,而牺牲姚江中下游流域大范围的防洪、排涝、除渍、通航和堤防安全利益。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增建扩建姚江提水泵站,翻水入河,同时,采取多水源引水,确保城区环境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