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小型水库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2019-01-15王朝辉
王朝辉
(安徽省机电排灌总站,230022,合肥)
在2018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议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突出强调,所有水库都要严格落实“监测预报、调度方案、应急预案”三项措施和“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一个要害,为小型水库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抓手。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境内小型水库数量众多,包含了平原、丘陵和山区水库等各种类型,在全省农业农村灌溉供水、防汛抗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全省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安徽省小型水库概况
根据水利部最新一轮注册登记资料,安徽省目前登记在册的小型水库共计5 654座,分布在除阜阳、亳州两市外的14个市,主要功能包括防洪、灌溉等。水库的最主要类型为土石坝,约占水库总数的92%,其中小(1)型 579 座,小(2)型 5 075 座。
由于安徽省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大,普遍存在南涝北旱现象。在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小型水库更多地在水资源调节、农田灌溉保障方面发挥作用;在江淮丘陵区及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山区,小型水库承担了控洪削峰的重要防洪任务,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突出。除部分水库设有专职管理单位外,全省大多数小型水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二、除险加固实施情况
安徽省的小型水库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普遍建设标准不够、设计施工质量不高,加之经过长期运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自2007年开始,安徽省就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从2014年开始,安徽省又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纳入省民生工程范畴,各市县落实完善了配套资金。截至目前,全省共实施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66座,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 459座。
经过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防汛抗旱功能得到了有效保障,坝体外观进一步得到改善,基础、坝体、放水设施及溢洪道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病险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坝安全稳定得到保障,管理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省小型水库基本达到了20年一遇设计洪水、2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特别是2016年安徽省经历了1954年来最大洪水,经过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经受住了考验,未出现一次垮坝情况。同时,经过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蓄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缓解了当地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经过近些年连续多轮国家和省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加上目前仍在实施的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做到了全覆盖,主要病险问题基本解决,建后管护工作逐渐提上了重要日程。《安徽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方案》中对全省小型水库的管护作出了要求,小(1)型水库要做到“五有”,即有管理组织和专职管理人员,有管理设施,有管理运行规章制度,有必要的交通、通信设施,有管理人员报酬和工程维修经费来源;小(2)型水库要做到“三有”,即有管理组织或专职管理人员,有管理运行规章制度,有管理人员报酬和工程维修经费来源。
但实际上全省除部分小型水库由市、县直接管理外,多数小型水库的管理单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多为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或村集体。由于农村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的情况,使当前小型水库管理很难做到“五有”和“三有”,加之安徽省市县财政压力较大,管护经费往往无法足额落实,小型水库的安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由于部分小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的时间相对较早,投资标准相对低,且少数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使得有些水库设计标准不高。除险加固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水库的坝体、溢洪道和放水涵等主体工程的病险问题,一些配套和附属设施隐患并未全面排除,加之经过多年长期运行,未进行有效管护,水库安全隐患问题突出。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全省组织各市县对所有小型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摸底排查,共排查出大坝类安全隐患384个、溢洪道类安全隐患319个、其他工程类安全隐患317个、其他方面隐患136个。
2.管理体制不完善
从水库管理队伍本身看,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与手段,基层水库管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精细化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工资较低且部分水库位置偏僻,水库管理单位缺乏技术人员、队伍老化严重。并且多数水库都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会出现问题,即水库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秩序混乱,职工的职业工种和从事的岗位差别太大,管理工作岗位分工不明确,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没有实施落实责任制的机制,管理松散、工作效率低,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如只有少数人会用自动化防汛及水文监测系统,出现问题不会处理,不会常规维护等。
3.缺少必要的管护经费
全省小型水库大多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环境差,功能多是为村集体提供灌溉用水和汛期防洪削峰,基本没有经营性收入,水库管护经费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从2013年开始,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纳入了全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中,明确从资金计划中提取1%的经费用作建后管护。但由于管护经费需求较大,各市县财政收入差距明显等原因,各地小型病险水库建后管护差异较大。地方财力较好的市县如合肥市就制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每座小(2)型水库每年落实1万元管护资金,滁州市则按照0.5万元/(座·年)的标准实行考核奖补。财力较差的市县则无法保证足额的管护经费,甚至没有管护经费。
4.管护标准和水平偏低
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如巡坝查险、水位观测等都非常枯燥,但又需要非常细致和耐心,不能有一丝疏忽。从整体上看,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水库的管护工作往往只是每年清理一两次坝体杂草和库区垃圾,很难对水库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较低的管护标准降低了水库安全系数,影响了水库使用年限,增加了失事风险。另外,少数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团体培养、锻炼,素质较低且技术水平有限,给水库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和阻力,而且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没有很好的安全管理意识,致使全省小型水库管护标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四、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的对策
1.高度重视,全面落实“三措施、一要害”
全省应该改变旧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不但要重视水库建设,更要高度重视后续的水库管理工作。以《安徽省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为依托,全面构建落实完善以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全面按照鄂竟平部长在2018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落实完善小型水库“监测预报、调度方案、应急预案”三项措施和“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一个要害。同时要加大省级各市县的督查力度,确保小型水库“三措施、一要害”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全省小型水库安全管理水平。
2.加大投入,逐步落实小型水库管护经费
全省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小型水库管护经费的投入力度,将管护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切实保障管护经费足额发放到位,用于完善管理设施、落实管护人员,不断提高小型水库的管理水平。市县一级可将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设立相应的小型水库管护考核奖补资金,对管护标准高、管护效果好的管理单位和管护人员发放奖补资金;对管护标准差、管护效果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奖惩机制的形成,可有效帮助各地提高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试点创新,探索建立小型水库管护新模式
安徽是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小型水库管护模式上也要争取进行试点创新。近年来安徽省实施的农田水利综合改革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借鉴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库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分类打捆招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由原管理主体负责工程调度和安全运行。适应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新形势,应鼓励和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小型水库的建设和管护。还可将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纳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中,通过美化亮化水库周边环境、搞活水经济,真正发挥出小水库的综合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