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习俗到现代节庆:广汉保保节的发展研究
——基于人类学方法的解读
2019-01-15蒋可欣
广汉市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素有"川西明珠"美誉,古老的三星堆文明便发源于此。保保节中的保保,在四川方言中的意思为“干爹”,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出现了保娘,即“干妈”。后来,这种拟亲属关系的称谓也不断地发展,如今,在巴蜀之地的大部分地方将干爹干妈,统称为保保。而拉保保,就是拉一个成年男子或女子当孩子的保保。一个“保”字便体现了本土的育俗文化和拜保保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多福多寿的传统观念。在2007年3月,广汉保保节正式被选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关于保保节的历史起源,文献中记载的却不多,大都来自民间口述。
保保节的历史起源
传说故事。在清康熙时期的一年,正值正月十六,一对乡下母女进城游玩,走到文庙的时候,有些疲惫,便在城墙下的12棵柏树下休息。就在这个时候,有几个混混正巧经过,看见小姑娘长得如花似玉,便言语戏弄了一番。母亲察觉事态不对便拉着女儿连忙就走,没想到那几个无赖却紧跟其后。母女俩走到县衙门口时,母亲急中生智,回头对无赖们说:"我女儿的干爹是县老爷,我们要去拜访他了,你们也要跟着进来吗?"无赖们纷纷大笑,摇头晃脑表示不信。母亲就对衙门的官差说:"麻烦你给老爷通报一下,他女儿已经到门口了。"于是官差就进去如实禀告了,于是,县老爷到衙门口一看,只见母女二人满脸惊慌,县官顿时明白了七七八八,便派官差们把无赖给轰走了。后来,县官干脆将错就错,真的当了小女孩的干爹。从此,人们为了子女能够健康多幅,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游百病之际,为子女找一个干爹,称作保保或保爷。
民俗演变。同为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游百病,与拉保保清代即已成俗。那时还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的说法。就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大部分城乡的男女老少们都穿着喜庆暖和,出门游玩,把“百病”丢在路上。老人们大多去赶庙会,烧香礼佛,祈求平安健康,年轻人一般去乡间田野踏青嬉戏,以表来年会红红火火。并且这一天也尽量不要去别人家窜门,免得给人家带去晦气。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样在大自然中愉悦地行走,来表达自己对新的一年的企盼和祝愿。
而保保节就在拉保保与游百病这两种民俗的交织中形成了。但无论是基于哪一种历史渊源,都是表达了人们对下一代健康平安的关注,这也是保保节的内涵所在。
保保节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上划分,保保节的发展情况可以以文革期间为分水岭。自清康熙年间起,拉保保与游百病就一直在本地顺利进行,每到正月十六那
天,街上都异常热闹。1950年以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国家禁止封建迷信,亦有不少宗教活动也牵涉其中。1966年时,由于破四旧运动的开展,古代传统的风俗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保保节也在此期间受到了重创,政府认为拉保保实际上是拉帮结派,是一种非法集会,于是被官方禁止了。但是拉保保活动却未因此中断,只是在地方上悄悄进行。70年代至80年代,游百病与拉保保逐渐公开,逐年热闹。父母带着婴幼儿的帽子在古柏树下等候,选择一个自认为合适的人,则把婴儿交其人抱着,并取下婴幼儿的帽子戴在被拉者的头上,一同去茶馆或饭店认干亲,旁观者则在一旁哄笑取乐。1990年,房湖公园于正月十六日设立“拉保保”有奖活动。1994年起,广汉市的另一个拉宝宝基地——金雁湖公园,亦有人在园内的十二生肖铜雕像群前拉保保,当年为19对,其后不断增多。1993~2003年,这10年期间的保保节共拉成的干亲家有两万多对,累计吸引游客高达400多万人次。此后,广汉保保节迎来了更多的、来自五湖四海朋友的热情参与,尤其是外地人。2006年,"首届广汉国际保保节"开幕,各路明星助兴广汉保保节,并且众明星还现场拍卖了自己的私家藏品,以资助当地的贫困儿童。2008年,“无限资讯频道”采访报道了广汉国际保保节。这种习俗受到更大范围的追捧,保保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若干年前,紧邻广汉的什邡市也把每年的雨水节定为"什邡保保节"。2009~2019年,广汉举行一年一度的民俗——保保节,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及外国游客,并且拜保保的仪式也趋向于规范化,活动也多种多样。
保保节的仪式内容
从古至今,传统节日或者民间风俗都伴有一定的仪式,而保保节也不例外。随着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保保节的仪式也随之不断更新,而更富有时代化。
十二古柏。拉保保的具体位置是在房湖公园的十二棵古柏树下,据记载,这十二颗古柏是在明代时所种,距今已经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其数目恰巧与十二生肖属相相对应。每值人们游百病之前,都会取一小枝柏桠戴上,意取柏字谐音,喻为百事顺遂、百病不生等以为吉祥。时间久了,人们便称十二古柏为“十二相”。在十二相前拉保保,除了取松柏常青之意外,也是为了让松柏给这样的拟亲属关系做个见证,孩子也会如松柏健康长寿。像这样在古树下举行的仪式,自古就一直存在的,这是基于“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于是重大节日的风俗仪式或大型集会多数都在自然中举行。无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都代表了古树在保保节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其的尊重。
戴猪儿帽。从九十年代起,保保节仪式过程中多了一个戴猪儿帽的环节,即当一家人看上一个人,想把他拉来做孩子保保的时候,就把孩子头上的帽子套在被拉着的头上,以便孩子得到庇佑,平安成长。时至今日,小孩子的帽子各式各样,已经不再仅仅限于猪头样了,但被统称为“猪儿帽”。而实际上,猪儿帽也不再仅仅是庇佑的意思,更是在社会交往中作为一种符号存在,让拉者与被拉着产生互动,从而将整个仪式推向高潮。通常戴猪儿帽的这个环节也是比较富有戏剧性的,一旦被某个家庭看上,即便你是北方大汉,也会被五六个强壮的“职业拉手”强行扣上猪儿帽,这表示你已经“名花有主”,其他的潜在对手便不会抢你了。
登记。在拉保保过程中,如果拉者与被拉者双方都比较满意,保保就会给孩子发红包表示心意,同时双方家庭也会给职业拉手们发红包,再由其带领着去登记处,登记双方家庭的名字、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等,这样就相当于以一种社会契约的方式让民间关系得到官方认可,从而承认拟亲属关系的建立,同时也便于有关部门统计民众的参与度以及结成干亲的数量。近些年来,在登记处旁边还出现了卖保险的摊位,许多保保在登记完后,也会在旁边为孩子买一份保险,保险的“保”与保保的“保”正好相呼应,代表了大人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宴请。当双方家庭在登记完之后,主人家会请保保一家吃饭来增进双方的交流和感情,从而也促进了餐饮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房湖公园内“保保宴”广告应接不暇,许多结成干亲的双方会选择去外面吃保保宴,也有人会把保保一家请到家里来吃饭或者喝茶,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更加的亲切热闹。在饭桌上,双方会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由于近几年拉到的外地保保居多,如:云南、浙江、福建等,所以宴请也表示了当地人的地主之谊。
祭祀。自2018年起,保保节就多了一个祭祀的活动,即上午在房湖公园和金雁湖公园两个主会场拉完保保后,为给宝宝的成长和保保未来生活祈运纳福,下午还在三星堆博物馆回音祭坛,举行“保保祈福祭”活动。活动由大祭司带领盛大的祭祀队伍,为保保和宝宝们举行特定的祭祀祈福仪式。祭祀祈福仪式共分为入场、祭祀、拜蜀王、赐福、拜保封红、挂福等环节。这种特殊的祭祀祈福活动,不仅能寄托对子女成长和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还能够体悟和践行“感恩报德”“敬古重老”的传统文化精神。
虽然广汉保保节每年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经济因素的过多介入和拉保保的强制性以及人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让保保节成了地方的宣传工具,使传统民俗变了味。因此,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少数人的工作,更是每个人的选择,人人都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与承载者,让绚烂的中华文明得到可持续发展,同筑美丽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