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境内洪泽湖周边及以上地区水利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2019-01-15万吉祥
许 生 万吉祥 石 磊 杨 杰
(作者单位:1.宿迁市水务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23800 2.宿迁市水利局 223800 3.泗洪县水利局 223800)
一、区域概况
宿迁境内洪泽湖周边及以上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东至南淮泗河,北至废黄河,西至苏皖徐宿交界,南至淮河干流,包括宿城区、泗阳县废黄河大堤以南地区以及泗洪县全境,总面积4072km2,耕地面积304.0 万亩,2015年总人口181.73 万,粮食总产量161.0 万吨。洪泽湖周边及以上地区处于淮河水系中游尾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地势低平,洼地圩区众多,入湖河道易受洪泽湖高水位顶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区域洪涝旱灾频发。区域内部分骨干河道多年未整治,滨湖圩区渍害严重、抽排动力不足、挡洪堤不达标,主要入湖口门溧河洼、成子湖等湖湾阻水严重、水位壅高,区域防洪治涝标准较低;省际边界河道矛盾较突出;湖泊围网养殖过度,水生态退化较严重。
二、区域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形势
宿迁市洪泽湖周边及以上地区治水历史悠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实施了淮河干流治理、怀洪新河续建、新汴河治理等流域性河湖整治工程,保障了流域防洪安全;通过实施洪泽湖、徐洪河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区域治理工程、大中型闸站加固改造工程等,提高了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初步构建了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实施南(江)水北调、区域供水等工程,较大地提高了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实施水系连通、城市黑臭河治理等工程,骨干河湖和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过多年治理,洪泽湖周边及以上地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的工程体系。但由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加之区域工情、水情变化,区域洪涝防御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仍然存在不足,水生态保护压力大等问题越显突出,与建设水利现代化不相适应,与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相协调。
1.洪涝防御能力仍然不足
一是流域防洪存在薄弱环节。淮河干流泗洪段淮北大堤虽经加固,但尚未达到1 级堤防规范要求,建筑物除险加固不彻底;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目前还未实施,滞洪和行洪安全无保障,撤退道路少、标准低,避洪措施稀缺,通讯报警措施落后;洪泽湖周边迎湖挡洪堤设计标准低,堤身单薄,部分堤坡损毁严重。
二是区域防洪除涝存在短板。区域骨干河道未系统规划治理,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不高,部分堤防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河道淤积排水不畅,导致河道水位雍高,防洪除涝压力大。洼地圩堤标准低、堤身单薄,不能满足防御洪泽湖14.5m 水位要求。部分已治理河道如西民便河、安东河等受工程投资、占地等因素影响,分段实施,治理标准较低形成卡口段。区域与安徽省毗邻,地理位置特殊,省际边界河道众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治理难度较大,现状省际边界河道标准低。
三是洪泽湖周边洼地圩区排涝能力不足。洪泽湖周边圩区都以洪泽湖为直接或间接的外排出路,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线通水,沿线河湖水位升高,增加了洼地圩区的防洪除涝压力。洪泽湖蓄水位抬高,增加排涝难度,加大排涝降渍成本。临湖一级圩区地面高程在13.5m 以下,常年处于洪泽湖蓄水位影响之下,排涝问题尤其突出。2011年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主要实施圩堤防护、挡洪闸建设,排涝泵站建设仅以冬春期防渍标准建设。同时,圩区内部排涝泵站大多建设年代久远,设备老化,现有排涝动力不能满足实际排涝需求,导致圩区排水历时长,渍害严重。
四是区域工情、水情发生了较大变化,防洪除涝形势依然严峻。根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规划新开辟冯铁营引河,将导致洪泽湖周边尤其是溧河洼区域水情、工情的变化。同时,随着进入溧河洼的怀洪新河、新老濉河、新汴河相继治理,上游来水进一步增加,而溧河洼滩高水浅、芦苇丛生、流路不畅、水位抬高,不但严重加剧了周边圩区尤其是泗洪县城的洪涝压力,而且影响来水入湖。
五是下垫面变化加剧了区域防洪除涝压力。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用地面积增大,水域、农田等可调蓄面积减小,造成径流系数加大,洪峰增大,加剧了区域外排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由于下垫面以及种植结构的改变,对排涝历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区域治理尚未依据变化的工情进行系统规划,不能满足新的防洪除涝形势需要,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水资源保障能力偏低
区域内农业灌溉水源主要为洪泽湖、骆马湖、中运河、徐洪河以及部分水库塘坝蓄水,现状农业灌溉供水保证率达70%~80%。但是区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加之骨干输水河道未系统治理,引水、蓄水能力不足,水库塘坝淤积严重,蓄水条件差,现有水利工程调配能力不强,用水高峰期河湖水位低,用水紧张,尤其是泗洪西南岗地水资源短缺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水源、水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仍面临着较严峻的水资源问题。
3.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交织,排放入河(湖)的污染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总体较脆弱。近年来,地区突发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区域供水和生态环境安全。此外,区域河道水系缺乏有效沟通,水体无法实现内外循环,水体自净能力较低。由于圈围种植养殖,洪泽湖调蓄能力下降、水质恶化、生态退化,影响了湖泊综合功能的正常发挥。区域河湖水生态环境现状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4.水利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区域骨干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区域引排能力,但是由于水利管理水平不高,未从区域整体角度统筹考虑工程管理调度。目前,洪泽湖周边及以上地区进行确权划界的河道仍然偏少,加上管理层次多,大部分河道管理范围仍不明确,河道事权不明晰,责任不清。河道的主、次功能没有明确,特别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河道的综合功能增强,而在功能的协调和统筹上,出现顾此失彼或矛盾激化的现象,对依法管理水利工程带来极大困难,也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三、思考与建议
1.不断完善防洪除涝体系
依托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形成以洪泽湖、淮河、废黄河等流域性河湖堤防为主体的区域防洪屏障,结合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现有防洪体系。加快推进西民便河、老濉河、新濉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畅通骨干河道,构建高标准的骨干河道框架;实施安东河、古山河等通湖河道治理,以及睢北河、拦山河等骨干河道主要支流治理,完善干支流河网,进一步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实施洪泽湖周边洼地圩区治理,改造圩区排涝泵站,提高外排能力;实施城市防洪除涝工程,提高城市防洪除涝标准。
2.不断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立足区域内现有调配水工程体系,依托洪泽湖、徐洪河、中运河和废黄河,蓄引并重,完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体系。结合防洪除涝工程,通过疏浚河道、改造跨河涵闸,实施调配水和蓄水工程建设,完善梯级泵站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率;实施西条堆河、太皇河等输水河道治理工程,提高河道引水、蓄水能力;实施泗洪水库塘坝清淤工程,恢复水库塘坝库容,增加丘陵岗地水源供给能力,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结合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改造船行二站、青阳翻水站等提水泵站,完善渠首配套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3.加强河湖水生态与河湖保护
依托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尾水导流等工程,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建设;结合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实施洪泽湖、徐洪河生态廊道建设,保护与恢复河湖生态系统,打造保障安全、改善生态、服务区域的绿色生态长廊;结合防洪除涝、调配水工程,实施重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打造健康水网;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推进水土保持工程,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加强地下水保护,严格执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保护地下水资源。
4.加强骨干河湖空间管理
加快推进河湖与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并结合现状管理情况,明确区域骨干河道和重点湖泊管理范围线及管理意见,不断加强骨干河湖空间管理和综合整治,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建设执法基地、信息化系统、防护围栏围网等管理设施,加强骨干河湖(库)空间管控,保护河湖水域,维持现状水面率不减少;不断完善河湖管理机制体制,健全骨干河道管理“河长制”,全面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探索社会化、专业化的管护模式,逐步实现河湖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建立长效管护、生态健康的河湖管理与保护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维护河湖健康。
四、结语
宿迁洪泽湖周边及以上地区水利治理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情、工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南水北调、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安全建设等流域性河湖工程,结合区域内城市防洪工程、区域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现有水系布局为基础,协调防洪除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与河湖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区域与流域、城市之间以及整体与局部、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优化完善区域水系布局;构筑区域防洪除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与河湖保护的综合利用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