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2019-01-15熊旭
熊 旭
(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的推动。而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更加要构建一种整体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氛围,方能令民族音乐文化在校园中提升热度,成为学生所思所想的积极文化价值取向。那么就涉及到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传承视角,探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原则和教育路径,希望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在机理与文化感受,加强音乐教育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效果。现做如下分析。
一、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文化经典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五千年文明洗礼,创造了无数经典佳作。诸如民歌《茉莉花》、《五哥放羊》、《小河淌水》,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等。其文化内涵中流淌着历代音乐艺术家对于音乐形式的解读,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审美视角符合大众认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多元文化广泛渗入高等教育。重金属、蓝调、说唱、摇滚乐等不同的音乐形式,吸引了大量青少年人群,与传统民族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民族音乐不能束之高阁,否则其文化传承将受到时代发展的阻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经典,为学生开辟了解我国音乐文化历史的视野,成为当代音乐教育不可姑息的重要责任。[1]
(二)培养文化意识
不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如同炎黄子孙不了解历史一般。以史为鉴,向来是时代发展的基础要素。新时代高校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亦然是接收外部文化信息能力最强的一代。民族音乐文化本身也是解读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如若放弃了民族音乐的文化教育,如同摒弃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条件。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发掘,是对于民族文化信念的高度支撑,是对于高校学生文化认知的积极引导。故此,为了培养当代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也必然需要关注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力度。
(三)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音乐艺术形式不限制地域、时间、场合、环境,音乐是无国界的沟通语言。学生如若掌握一种民族乐器,亦或学会一首民族乐曲。在外交场合,一定会第一时间以己所知描绘民族音乐的魅力。故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历史教材所无法替代的载体功能,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于国际,并获取世界人民高度认可的文化载体形式。基于此,民族音乐文化对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音乐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文化教育方向。[2]
二、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关系
(一)共生、共享,协同发展
以往时期高校音乐教育广泛深入对于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发掘,旨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主导我国音乐艺术在文化之路上的长足发展。而民族音乐快速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受众的民族文化自信也会随之增强,逐步固化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刻感受与理解。从这种发展关系中能够发现,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关系,是一种共生、共享,协同发展的内在催发。当音乐教育助力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也会反哺音乐教育,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综合素质、文化认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积极养分。因此,民族音乐文化中所孕育的情感、思想、精神是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开发内容。
(二)自主、自信,文化同构
我国音乐文化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组合机制。地方性、文化性、民族性、多元性,同时存在。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关系,更加体现出一种自主、自信的文化同构关系。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民族文化氛围,可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而这种文化引导或文化氛围的构建,便是自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育路径,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培养效果,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共同完成的文化素养培育。[3]
三、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取材经典,还原经典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首先需要取材经典,剥离晦涩难懂,不易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亦或并不具备广泛传播效力的内容。由于我国民族乐曲风格、类型极为广泛,全部引入课堂教学并不现实。每种地方乐曲都需要寻找和选择最为经典的部分,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文化引导,否则不仅占用过高的教学时间,同时也容易降低学生理解效果。但是以偏概全,并不足以诠释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故而,不仅要取材经典,而且要还原经典。所谓还原经典,是在提供民族音乐素材的同时,同时提供该段音乐素材的文化背景、作者简介、流行起源、乃至文化机理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文化内涵,方能达到更为良好的文化传承效果。
(二)多元引入,多元解析
提供经典的民族音乐文化素材,仅为单一的文化教育形式。民族音乐与流行乐曲不同,很多流行乐曲在网络下载学习非常便捷。而民族乐曲电子文本或格式在网络中查找较为困难,很多音频资料属于收费存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原始音乐素材,以及便于下载和后续学习的音频资料。可将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进行深度整合,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引入,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全貌。除此之外,不仅要完成多元引入,也需要提供多元解析。这种多元解析是以历史语境、当代语境、未来语境,在全时间维度视域下,解析一首民族音乐曲目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命体验价值、艺术创造价值等等。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乐曲对现代文明的积极影响,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正面效应,关注民族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文化期待。[4]
(三)收集反馈,注重时效
虽然以往时期多数高校开展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但效果上并未真正达到预期。其根本因素在于,多数音乐教师缺乏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度发掘与研究,忽视了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之后的思考、认知、理解、改变。因此,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时,更加需要注重课堂效果的反馈,通过收集学生的体验、感受、思考与理解的动态变化信息,来掌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则是学生真正了解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在机理,不仅能够口口传唱优秀的经典曲目,而且能够将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口述民族音乐文化的本质价值与文化内涵,此时证明之前的教育方法较为得当,可保持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则学生并未真正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并未深入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并不了解其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当代启示。此时,则需要反思和纠正此前的教育误区,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化,达到更为良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效果。
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教育路径
(一)开发多维载体的音乐教育平台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需要相应的教育平台,开发多维载体方能促进平台化教育形式的演进。一方面,高校需要构建线下自主学习的文化交流平台。可以设置为校园社团、或俱乐部形式,由音乐专业指导教师作为主讲民族音乐文化的授课教师。让学生更为自由的选取自学方向,通过构建开发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更为亲近民族音乐,在赏析、解读、诠释民族音乐的魅力之后,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度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搭建线上虚拟文化交流平台。虚拟网络平台中,音乐教师可随机设置学习问题,在设置了类似的问题后,学生的探讨热情也会随之加剧,在网络平台中各抒己见,在争锋相对的讨论中逐步揭开民族音乐文化的神秘面纱,不断接近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质,真正催发出学生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文化的饱满热情。[5]
(二)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活动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不能将其固化于课堂教学。过于固定的教学形式,或者学习机制,反而容易令学生产生心理反感。一方面,音乐文化活动并不一定需要纯音乐赏析形式,开展讲座、研讨会、辩论会的形式,也可令学生从多方面寻找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形式的思维路径。另一方面,校园活动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如歌舞形式、演奏形式、合唱或独唱形式。让学生自由编排和组织围绕民族音乐文化的校园活动,可令学生在积极的交流互动氛围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各地高校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在本地收集民族音乐文化素材。以民间真实的民族音乐文化素材,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程度,不断接近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真正还原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感召力。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真正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魅力,达到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能够达到传承文化经典、培养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共生共享、协同发展、自主自信、文化同构的传承关系。在践行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取材经典、还原经典、多元引入、多元解析、收集反馈、注重时效的基本原则。同时应当开发多维载体的音乐教育平台,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活动。进而完善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效果,发挥出当代音乐教育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