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美德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构成*
2019-01-15孙科丽
孙科丽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原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根系,对其进行发掘、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同时也契合中原文化传承序列的要求。现阶段,中原传统美德需继承《礼记·大学》的智慧,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转化为符合时代发展的“修身、齐家、处世”美德。
一、修身美德
修身,原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之意。作为修身美德寓意调节心性、提高道德修为以契合社会行为需求,包括有严己宽人、诚实守信、立志勤学等内容。严己宽人,是儒家忠恕之道的推己及人伦理思想的理念。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强调严于律己,确保修养目的的纯正性。[1]古往今来,中原流传许多严己宽人的修身美谈。如唐朝丞相娄师德,时郑州原武(河南南阳)人士,他致力于“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思想,秉持“举贤不避超己”,在相期间多次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尽管狄仁杰过去曾一度身陷囹圄,但武则天还是听从了娄师德的荐言对狄仁杰委以重任,同朝为官,由于政见分歧严重,狄仁杰“数挤令外使”,娄师出为将,毫无怨言,并未因被排挤出朝廷,而怨恨狄仁杰,然而狄仁杰并未认识到娄师德宽以待己的品德,直到一天武后对狄仁杰讲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狄仁杰才如梦初醒,惭愧不已,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2]感念娄师德的知遇之恩,狄仁杰也为国举贤任能,在他的引荐下,张柬之、李楷固、骆务整、狄光嗣、霍献可、姚元崇、史敬晖等一大批文臣武将涌现,开创了盛唐之世。
二、齐家美德
齐家是使家族成员之间能够同心协力、和睦相处的意思。“居家易,治家不易”,[3]使一人修身容易,治多人共聚一处,实属难事。中原自古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家教以及门风,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关键词——“忍让”和“孝道”。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要素,第一就是要学会和睦,要树立起彼此谦虚、礼让的氛围,一旦产生矛盾,要学会忍让。中原人士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们家族九代同居,合家九百有余,仍能团结一心,和睦相处,唐高宗问其治家之道,张公艺当场书写一百个“忍”字。在他的《百忍歌》中也言道:“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孝道是道德之根基,是中华文化的本源。被誉为“孝道哲学大师与孝道哲学之父”的谢幼伟认为:“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是‘孝的文化’”;[4]“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5]古人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6]所谓孝道在古代就是要“善事父母”,[7]因此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反哺的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对长辈表达感恩时应该具有的人伦品质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中国《二十四孝》中刻木事亲、埋儿奉母、拾葚异器、恣蚊饱血等故事就发生在中原大地,著名的木兰(河南虞城人士)代父从军表现了女性花木兰的至亲至孝的高贵品德,是中原儿女为之践行的侍亲典范。
三、处事美德
处事美德指人应当明确自己所具有的社会职位和社会角色,应当履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职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8]根据处理不同关系的特点,可将其分三类分别阐述:第一类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的美德传承,如尊师重道、精诚团结等。尊师重道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人更是把“天地君亲师”列为人之五本,所以古语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10]这些先贤们秉承着尊师的高贵品德,使得中原至今还流传着程门立雪、子贡尊师、魏昭拜师、岳飞祭师等故事,为后世所歌颂、遵从和效仿。精诚团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凝心凝德,强调的是人与群体的和谐关系,推崇团结合作的美德,也可以表述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互帮互助、众人拾柴火焰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