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道医学”的渊源及其证治特色

2019-01-15余瀛鳌

天津中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先父李东垣病证

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金元时期,中医药学逐渐出现“王道医学”和“霸道医学”(指医者经常用峻利、毒性大的方药治病,如掌握不好,易有种种流弊)之分。“王道医学”一直是诊疗的主流,影响很大,宗此法者,占绝大多数。但中国从汉、晋到唐、宋,各种医籍中似未见“王道医学”的称谓。元·杜思敬《济生拔萃》说:“洁古之书,医中之王道。”因为金·张洁古在疗法中十分重视健脾胃、扶元气。明·罗周彦《医学粹言》也认为在治法中强调:“调和脾胃,为医中之王道。”张洁古(名元素)与刘完素同为金代人,洁古是河北易县人,世称“易水先生”,著有《珍珠囊》、《医学启源》、《脏腑标本药式》等书,他治病重视调和脾胃。他在《医学启源》中,就有不少他自拟的方剂。其中如加减冲和汤、桂苓白术散、赤茯苓丸、胡椒理中丸等,都是以调治脾胃为主的方剂。又在《医学启源·药类法象》中,他在拟方中还经常使用黄芪、柴胡、升麻等药,这些宝贵的经验用药,大大地影响了李东垣的制方、配方的思路。李东垣还能在其师张洁古的药用基础上,拟制、增补了更常用的名方,如补中益气汤等。李东垣在名方创制、应用和方剂传承等方面,尤有重大的建树。他在方剂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是世人所共认的。

关于调治脾胃为主,影响卓著的医家如前面提到的李东垣,他所创用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后世流传甚广。但也要看到,李东垣对其他病症也有卓著的贡献。如他所创用的龙胆泻肝汤、生脉饮、当归六黄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普济消毒饮、葛花解酲汤等,均为后世医者常用的方剂。

近三十余年,全国各地不少学者,对研究地域医学十分重视,比如“新安医学”,明·汪机十分重视温补培元法,这对明、清迄今的新安地区医家有很大的影响。再以“孟河医派”而言,多数医家都重视调补脾胃。如清·道光年间的费伯雄,他在所著《医醇賸义》中,对治疗虚劳,主张“养肺健脾”,其中有“土生金”的涵义。马培之虽以治外科病症为主,生平亦重视调理脾胃,他治疗“肝胃不和”,常用自拟的理气和胃汤。现代已故的名中医黄文东(丁甘仁门人),他是脾胃病大家,被认为是较为典型的“王道医学”传承者,他以《内经》中“人以胃气为本”作为治疗疾病的主旨,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他复宗法张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思想。正因为肝病往往传脾、克脾,在治疗上重视健脾,又有“土生金”的涵义。先师秦伯未先生(原卫生部中医顾问)在治疗虚劳病证时,很重视应调补脾胃,立法疏方都重视孟河医派中的调理脾胃。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患者如不能食,则诸脏与气血得不到充养,就难以维持生命。秦伯未先生能结合新知予以辨析、阐论,使读者从中获益非浅。再说前面提到的新安医学则是将调理脾胃与固本培元相结合作为治疗大法。明代陈镐《蒋恭靖别传》说:“善治者必固本。”所以明、清的新安名家在治法中,亦颇重视固本培元,其中又以明代汪机、徐春圃、孙一奎等更具有代表性。因为这种药剂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它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大家应该加强认识。

“王道医学”的名称,虽然只见于12世纪的金代,但实际上中国的第一部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和汉晋以后的唐·孙思邈等,他们著作中的方药,基本上均是以王道为主,当然也根据不同的病证,也斟酌选用某些峻烈毒品,但用之较少,亦恐医者用之不当,则殊多流弊。可以说中国较早期的名医、名著,实际上基本是“王道医学”。金元以后的明、清医家们在著作中,运用峻猛药剂的比例更为减少。明代,龚廷贤、汪机、王肯堂、张景岳等,其临床施治,均属“王道医学”。清代的叶天士更是在医书中让人理解他所重视的调治脾肾,影响十分深远。再如吴谦的《医宗金鉴》、沈金鳌的《金匮翼》、林佩琴的《类证治裁》等的临证处方均重视“王道医学”,也影响了后世的医家。

“王道医学”堪称是医道的主流,但某些特殊的病证,亦当有变通的治法,冀以取效。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某些医方,如他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治结胸,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治悬饮(胸腔积水)等。但以全书的方剂治疗疾病而言,这类方治为数甚少。故张仲景原著的方治,也是“王道医学”。再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而言,他能根据不同的病证,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应该说他精于运用三法以祛邪治病,问题是这种治法,或易被后人错学、错用,造成弊害,所以张子和的临床影响,不如其他三大家。

回忆在20世纪30年代,先父余无言在上海是经方派医家。但亦颇多运用后世的时方加减治疗疾病,冀以提高疗效。1935年,上海仁济医院的1名住院患者,请他会诊。患者患臌胀病(肝硬化腹水多量)。先父过去治疗臌胀病,曾选用张子和、危亦林、张介宾、孙一奎等治疗臌胀方,疗效不够理想。某日夜晚他参阅《傅青主男科》,见书中有决流汤(黑丑、制甘遂、肉桂和车前子),先父仔细琢磨后,认为该方有经方之遗意,又考虑到患者属中年,身体状况并无明显虚弱,遂以此方为主,施治于患者,消腹水颇见捷效,不良反应亦不显著。但腹水消减后,又曾2~3次腹部臌胀,第4次消腹水后,患者未再臌胀。在消腹水后,先父又以香砂六君子汤调其中,以保障脾胃制水的功能。其后先父治疗水臌,每多采用此方加减,笔者亦常以此方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十分见效。

最后谈一谈笔者作为医生,在诊疗中如何看待“王道医学”。笔者认为:在重视调和脾胃外,扶元固本也十分重要。但由于患者所患病证的不同,必要时也应适当运用古方中的峻烈、良效之品,这实际上也应属于“王道医学”。这种变异的方治,仍是以快捷取效而减免伤正为主旨。再举例而言,当前治疗恶性肿瘤,每多重视“扶正抗癌”的治法。不少患者往往在手术治疗后,又请中医会诊,中医多用扶正抗癌法。这种治法实际上也是“王道医学”,一方面选用一些抗癌方药或其他消减病情的方药:一方面加强扶正,使患者调补气血、脾胃,以增强免疫功能。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年寿明显增加。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对国际临床医学提高疗效,已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上面提到的多种治法,应该都属于“王道医学”。

猜你喜欢

先父李东垣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也说“先父”“先君”“先人”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倒霉受骗两将军
为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起名的人
先父和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