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探究
2019-01-15刘东亮
刘东亮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以应用型为宗旨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逐年递增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和日渐饱和的市场需求,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已成为一个新常态,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也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寄希望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首选途径。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不侧重于学术科研,而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应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大学,它要承担的就业压力更大,但根据相关调查,我国每年的社会创业成功率为30%,在这之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仅只有不到3%。在这样的数据背后,值得深思的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诸多问题。[1]
1 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率高的原因
就大学生自主创业本身来看,外部政策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都有扶持。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一代,本身的精力旺盛,又极具热情,经受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社会实践能力强。在这样多方有利的状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不高反低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 思想不成熟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在于年轻,其劣势也在于年轻。我国大学生的年龄跨度基本介于18—22岁之间,从人类身心发展的科学角度出发,这一时期,他们生理发育已基本完善,但心理的发育却远远滞后于生理的发育。他们在这个阶段,思想尚不成熟,缺乏对事物全盘的思虑和谋划,容易冲动和盲目,造成了许多创业项目从最初开始就根基不稳、立意不明、目标模糊。这也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最初失败的根本原因。[2]
1.2 个人审视偏差
一个创业项目想要取得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个人清醒的认识。就目前众多失败的案例而言,极少有大学生在创业之前懂得用清醒的头脑来客观评价自身是否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业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更谈不上对自身的清醒认识。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价值的错误估量和对个人审视的偏差,必然将影响创业是否成功。
1.3 从业知识匮乏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多为书本知识,在社会经验方面严重不足,“隔行如隔山”,他们除了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对其他行业的情况,包括市场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更是知之甚少,在创业时,偏偏又有许多大学生选择了与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大相径庭的行业,这就导致他们所学知识与所需知识的不对应和断层,必然不能很快适应该行业的发展。即便有些人选择了与大学对应专业的行业进行创业,也往往由于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不对口而处处碰壁。[3]
1.4 企业信誉空白
大学生初入行业市场,必将经历“默默无闻”的过程,起步艰难是必然的。他们缺乏人脉关系,不通人情世故,更没有属于自己企业的交易记录,要积累行业信誉难上加难。加上部分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和坚定,经受不住物质、金钱的诱惑,丢失诚信、迷失自我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要积累企业信誉就更是困难,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举步维艰。
1.5 运行管理不当
创业项目突破重重障碍顺利起步后,要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管理都需要专门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精力来应对。大学生创业中,创业者本身不可能是全能的,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创业团队,共同努力,才能有可能面对接踵而至的经营管理难题,维持创业项目正常的运转和健康的发展,因此许多大学生在创业中选择合伙人模式,以期解决经营中的种种问题[4]。然而,人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经营中合伙人往往出现意见分歧,严重者可能由于理念不同而导致项目的终止。
1.6 难以突破困境
任何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都可能陷入困境,大学生创业尤其如此。包括资金困境、经营理念分歧、行业发展局限、供应链条异常、大环境转变等都可能是导致项目创业彻底失败的原因,在面临困境时他们往往缺乏关键时刻的决策力和突破困境的勇气,陷入沮丧和放弃的情绪旋涡,一蹶不振,最终导致项目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导致失败的有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面对困境时心态的崩溃。
2 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精神
从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客观来说,大学生在创业时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一是要善于思考;三思而后行;二是要清醒认识自我,懂得扬长避短;三是要勤于学习,不断补充缺乏的知识;四是要以诚为本,明白诚信的重要意义;五是要知人善任,努力成为团队的核心;六是要保持初心,不轻言放弃。
3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区别于研究型高校之处在于在人才培养中更体现能力本位、更要求注重实践、更渗透产教融合。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内化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学生创业精神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5]
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专业知识来源于高校的学习,而高校也肩负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完成个人创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多重责任。综合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率高、成功率低的社会现状和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更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人才。
3.1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端的应用型技术类人才缺乏严重,最终传导到高校,侧重培养复合型的应用技术人才的高校慢慢形成了一股风潮,欧美日韩也产生了很多有口皆碑的有实力的应用型高校,如美国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在美国工程领域享有盛誉,并且工程类高校的口碑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大学。这种教育类型的出现对于当代大学生有了新的要求。中国的应用型大学的大学生在掌握好基本的课程知识外,注重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成为了异常重要的事情。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与部分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不无关系,很多大学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只注重眼前的金钱利益。职业道德严重缺乏,缺乏责任心,不肯脚踏实地工作。职业素养是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的两者的集合体,它属于人生价值观的一个范畴, 通过专门的课程或者实训基地教育大学生,完善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职业道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寻找职业或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更好地处理工作与自身的关系,更好处理职业生涯中面对的多重问题,面对困难才可能不退缩,迎难而上,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懂得什么是职业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值得去坚持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社会,实现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6]
3.2 强化大学生创业前的心理辅导
创业辅导应当是综合型的,在系统的知识培训前提下,高校应认识到不成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是18—22岁年轻人的典型发展特征,他们未经世事,容易冲动和盲目,但仅凭一腔热情极容易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高校在结合大学生创业中由于思想不成熟导致失败的问题,应展开大学生创业前的心理辅导。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学讲师,以集中讲授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主题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的辅导课,对大学生创业可能陷入的困境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借由心理测试、提问回答等灵活的形式分析大学生在面临创业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三思而后行”,避免仅凭一腔热血而盲目的跟风和投入,降低创业的失败率,提高成功的可能。
3.3 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学校可以开展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小型模拟创业项目演练,并安排专门的项目指导老师对参与项目演练的学生进行小组辅导,引导学生从创业项目选择、确立到经营、转型提出一整套模拟的项目计划,并设置项目障碍,比如:经济危机、人员变动、市场波动等等一系列模拟真实场景问题,要求项目的主要创业者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模拟问题的解决情况和项目的开展进度,不仅可以发现学生创业的可能,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业模拟时的具体情况,冷静的分析自我,对个人是否具备创业素质进行深刻的反思,学会扬长避短,为日后的创业奠定些许实战基础。
3.4 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和综合能力的评定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创业成功的基石,而经受过系统学习也是大学生相较社会人更具备创业成功可能的前提,因此,高校应巩固大学生拥有的先天创业优势,通过阶段性的测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来公正衡量一个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技能大比武,选取优秀的创业理念、创业企划、创业辅助执行技能等,授“行业金点子、金企划、最佳辅助者”的称号。鼓励学生养成“海绵心态”,不断学习,学会通过自身专业研发衍生品和产业,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石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未来进行跨行业创业提供可能。
3.5 引导学生建立诚信意识
创业的信誉积累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诚信”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人无信不立,企业信誉建立在个人信誉之上。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意识需要高校德育教育的常年引导和点滴渗透。在日常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商界自主创业的名人事迹和古代先贤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立身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一些因失去诚信而导致失败的反面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做人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联,教导学生在创业中要端正道德底线,诚信做人、踏实做事,通过个人信誉的积累,逐步获得创业项目的业界口碑。
3.6 发现个人创业与团队创业的差异
高校在开展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小型模拟创业项目演练时,可以区分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要求学生分别对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进行经验总结。项目结束后,项目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实际开展情况,辅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创业和团队合作创业将面对的不同问题,以优势和劣势来进行针对性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认识到知人善任是个人创业者的必备素质,而寻求志同道合、不离不弃的共同理想追求盟友,是团队创业必不可少的一环[7]。通过模拟项目的总结,学生将初步对个人创业与团队创业有一定的认识,对日后创业中可能遇到的人事问题、决策问题等都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3.7 分享成功创业心路,坚定创业信心
许多大学生具备创业的素质,但是缺乏创业的勇气,高校可以针对这样的情况,聘请商界的成功人士,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创业心路分享,通过酸甜苦辣的创业心路分享,为学生建立正面的精神引领。明白没有任何人的成功可以停留在想象阶段,更认识到没有任何成功能够一帆风顺。通过创业中的苦难教育、心酸教育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愿意并敢于为创业吃苦,并能够学习这些创业成功者在创业的磨砺中保持初心,不忘始终的心境,为大学生创业坚定信心。
就当前而言,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理解不到位,实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对与大学生创业的正向引导不到位、不积极,这都是高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方面培养的缺失,因此,真正将大学生自主创业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还需要长期不断的摸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