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让蚊子自相残杀
2019-01-15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科赖秀云
☉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科 赖秀云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确诊乙型脑炎病例,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主要为猪、牛等牲畜,夏季蚊子是主要传播载体。可见,积极开展灭蚊行动,预防蚊媒等传染性疾病十分有意义。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灭蚊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以蚊治蚊就是一种新兴的手段,即“用养蚊子防控蚊媒病”。
蚊虫是完全变态昆虫,它的生活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蚊四个阶段。蚊虫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虫和蛹都在水中生活,成蚊则在陆地上生活。蚊子分雄、雌两性,雌蚊必须吸血才能产卵。一只雌蚊从卵到成虫,只需要7至10天,产卵量有一两千个。库蚊是室内最常见的蚊子,被称为家蚊,它们胃口小、攻击性不强;伊蚊俗称花蚊子,个头比库蚊小却最凶猛,且喜欢在大白天“公然作案”。
蚊子作为传播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媒介昆虫,是造成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黑热病、西尼罗病、疟疾以及基孔肯亚热等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拿登革热来说,它是由伊蚊传播1~4型登革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亚洲、大洋洲、美洲以及非洲等地均有发生,为热带、亚热带地区面临的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报道,目前全球登革热每年感染者达5000万到1亿。而国内相关报道显示,2013年广州番禺区登革热病例仅为36例,而到2014年11月,这一数据攀升至3454例,疫情涉及16个街镇。除了登革热,由蚊子带来的另一种疾病——疟疾也是让人类头痛不已。疟疾曾经在人类历史上肆虐,全世界约一半的人口有患疟疾的风险,其中有约三分之二的死亡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甚至有学者认为,若想降低人口的因病死亡率,保护儿童不受蚊子叮咬至关重要。
为了防范蚊媒疾病,人们不断研发更好更高效的驱蚊剂。但是高效驱蚊剂诞生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个苦恼的问题,那就是驱蚊剂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正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以蚊治蚊”为我们开辟了治蚊的新思路。
所谓以蚊治蚊,就是“用携带特定的共生菌的雄蚊子去与野外的雌蚊交配,交配后产下的卵是不会孵化的,自然而然就控制了下一代蚊子的数量”。这一项技术已由中山大学教授奚志勇团队成功地进行了野外试验,得到了“蚊子幼虫压制效果接近100%,而对成虫的压制效果亦达97%”这样振奋人心的结果。那何谓共生菌呢?共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通过卵传递的一种物质,据估计将近68%的昆虫种类和28%的蚊虫种类天然携带这种物质。这种物质的独特之处在于,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子与不携带或者携带不同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子交配时,雌蚊子产生的卵失去孵化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将会大大减少蚊子后代的数量。科学家们将携带这种共生菌的蚊子戏称为“绝育卫士”。
绝育蚊子的出现,的确为我们带来了福音。但与此同时,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由于该项绝育技术是针对野外蚊子进行的,那么如何从野外蚊子中挑选出目标雄蚊子以便对它们进行绝育——注射沃尔巴克氏体?相信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既耗时又耗钱。再如:野外投放的绝育蚊子数量又是如何进行限定的呢?如果野外蚊子数量少,不仅难以保证绝育蚊子与野外雌蚊进行交配,而且还造成浪费。
尽管当前以蚊治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不可否认,通过对雄蚊子进行绝育不失为一个控制蚊子进而控制蚊媒传染性疾病的突破口。那么,在上述这些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大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对蚊媒传染性疾病的认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防范蚊子叮咬,以减少和预防蚊媒传染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