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地域选址五大方向

2019-01-15

农家参谋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间作桑树荷塘

“归田园居”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城镇居民开始向往起“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距离比较近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这里不仅能够体会到田园风光,还能亲力农事劳作。而这些园区也非常乐意接纳游人,既可处理产品,又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且可以借游人之口做活广告,传播既快又易为人接受,比在广播、电视上做广告更经济实惠。这样,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观光园。

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它既是现代园林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农游合一性。

“庭院深深”

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庭院进行“水陆空”立体经营,把居住环境与生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和光能资源,既美化了生活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不可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农耕创新。这是我国最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类型有集约种植型(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种养立体型(巧用空间,多层经营)、生态循环型(巧借食物链,多次增值)。

例如,四川省彭县楠木乡的一位农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2米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池内放养2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荫,这样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生态,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小处展现出自然独到的智慧。

“层林尽染”

实际上,在山区搞生态农业是完全行得通的,并且可以让万山层林展现出无限的精彩。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地带环境组分的差异性和不同生物种群适应性的特点,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浙江南部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河”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呈现了一派自然恬淡的景象,而生态农业所指的此“河塘”非彼“荷塘”。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鱼塘—台田”模式是“因洼制宜”原则的具体体现,属于立体农业结构: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沧海桑田”

农林间作或混林农业模式体现了一种巧妙的共存哲学。运用了生态学上的地域性原理和生态位原理,依据水、温、土、地貌等条件确定适宜树种及其密度,在具体小地块上按种群生态与生态位原理加以合理配置,使林粮之间相居而安,互不矛盾,协调发展。目前常见模式有果粮间作、林草间作、枣粮间作、桐粮间作、林药间作等。

例如四川省宁南县,基于耕地少、非耕地多、气候多样的特点,该县制定了发展“四边桑”为主,成片桑和小桑园为辅的种植桑树原则。“四边桑”是指沿地边田埂、河沟边、道路边和房屋边种植桑树。在栽培上采用生长快、遮阳面积小的低干修剪方式,既照顾了粮食作物,能获得足够的光热资源,又利于发展桑树蚕茧生产,栽桑产粮两不误;同时“四边桑”采摘桑叶容易,修剪枝条方便。

猜你喜欢

间作桑树荷塘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小荷塘
马桑树儿搭灯台
热闹的荷塘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荷塘
奶奶家的桑树
荷塘三记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