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分析不同哲学派别的幸福内涵

2019-01-15张丽娜

山西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唯心主义知足者全人类

张丽娜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幸福,是一个人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是从痛苦中解脱的愉悦,是达到理想期望时的兴奋。这种情绪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并希望保持当前状态而稳定的心情。早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中写道“吉而免凶也”是为“幸”,“佑也”是为“福”。古人认为免于祸事,得到富贵寿考就是幸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思想的解放,社会整体对于幸福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解决生理需要,不断发展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不同的人群对幸福的理解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幸福是什么”问题,从乞丐那里的得到的回答也许是:幸福就是不用每日为解决温饱而烦恼。从商人那里的回答可能就是腰缠万贯。而从哲学家的那里的答案有可能就是,幸福就是奉献,幸福自在心中。当前,也有不正确的幸福观,比如权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幸福观,这些错误的观点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威胁,因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尤为重要。

一、不同哲学家的幸福观

(一)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幸福观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康德的不可知论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宗教神学的批判,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25年农村的孤寂生活使他脱离了城市,脱离了现实,最终没能使他的理论上升到更高层次。在论述幸福时,在他的著作《幸福论》中,他曾这样描述,“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基本的原始要求。”[1]一切生命都会追求幸福,有生命,就是有幸福,生活与幸福是同一个东西。他的幸福观立足于人的生命存在,立足于他的自然观。同时,他认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是“爱”,他试图取消阶级性,让大家不分等级与民族彼此相爱。他并没有把社会生产力关系和实践引入他的体系中,他对幸福观的理解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伊壁鸠鲁唯物理性主义幸福观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是建立在个体的感受上,他说到“肚子的快乐是一切善的开端和根源,连智慧和修养也归因于它。”[2]但是,这有别于享乐主义,生理感觉的满足只是幸福的根源,并不是目的。他认为幸福的归宿是身体上的无痛苦和灵魂上的无纷扰。这一思想的提出可能与他所处的战乱的时代背景有关。并且,他还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心理的不安和恐惧,而这些都源于对天体和自然界的不了解,所以他主张要不断地学习自然科学,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幸福。因此,他的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他的幸福观也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

(三)马克思奉献人类幸福观

而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幸福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进而获得幸福。精神需要的获得满足的最高层次就是服务于全人类。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到“职业要能够使有才能的人幸福”,“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3]他把个人的幸福与整个人类的幸福联系在了一起。要选择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从中获得幸福,这种幸福将属于全人类。

二、关于“幸福”哲学内涵的现代启示

(一)降低欲望,确定合理的幸福阈值

我们指出费尔巴哈的幸福观陷入了唯心主义,但并不代表它毫无可取之处,费尔巴哈的农村经历让他接近自然,养成恬淡的生活旨趣。伊壁鸠鲁告诉我们,要摆脱身体的痛苦和灵魂上的困扰。当今时代是个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的脚步逐渐加快,不少人为了争取眼下的利益而费尽心机,承受着不堪重负的沉重“枷锁”,我们不如将视野扩大,将心胸打开,降低我们的要求,缩小期望值,就会更容易获得幸福。所谓“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做一个积极向上、恬淡从容的人,幸福就不会离我们太远。

(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立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支撑,人的幸福是以社会的幸福为前提条件,以人的需要为目的,以全人类的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现实的劳动而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摒弃一切与社会和谐相悖的错误观念,权利、金钱都是暂时的,在带来当下满足的快感的同时也会使我们陷入深不可测的欲望的深渊。因此,我们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以国家的前途命运为己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奋斗也是幸福,在奋斗中获得幸福

习近平主席曾在2018新年贺词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4]幸福的生活只能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坐享其成的美事终是黄粱一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砥砺奋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实现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唯心主义知足者全人类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知足者的歌
知足者的歌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足”与“乐”间没有等号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星座”的哲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