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缺点,孩子才敢聪明
2019-01-15曾奇峰
文/曾奇峰
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就算有一本关于『怎么育儿『的书,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需要这本书,就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一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这句话是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的。
“父母是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什么样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有很多说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恋的人、粗心而阳光的人等等。
我们说个新鲜的:清爽的人。
这样的人,特点是: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立断果决,不拖泥带水;也尊重他人的边界,不入侵不破坏……
如果你问,怎么达到清爽人格的境界呢?所有这类问题,我给一个总的回答。
人格变化只有三种途径: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理解这些状态背后的意义。
跟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松动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找一个精神分析师。
二
父母潜意识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被抛弃过的,会抛弃孩子;被粗暴对待过的,会粗暴对待孩子。
让人伤感的是,这样做的动机是爱,因为爱一个人,才会让他以某种形式跟自己一样。但是,这是不健康的、没有分化的爱。
健康的、分化的爱,是使孩子摆脱父母的命运,成为他自己。
三
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制造一个有精神障碍的孩子。为了避免对孩子失控,过度控制型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
比如有的家长随口制定的规矩是: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这可能打压孩子的两种能力:对环境的敏感及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知道,孩子的直觉能力是高于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压制孩子,等于直接压抑孩子的直觉能力。
如果你要讨论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个孩子不在场的的地方吧。否则,就是邀请了他参与,又不让他参与,这就使他陷入了双重束缚境地。研究证明,这是制造严重精神疾病的环境特征。
有个关于双重束缚的段子:有个人养了一只狗,给狗取名为“别动”。
这人经常这样对狗说话:“别动,过来”或“过来,别动”。
据说后来那只狗疯了。
四
对孩子的有些“错误”,特别是经常犯的“错误”,最好延迟反应。因为你的立即反应可能会使孩子对用这种方式“调动”你的情绪和行为成瘾。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一发出刺激,对方立即就有反应,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五
对自己满意的父母,不会有哀怨,也就不会要求孩子的成就来消除自己的哀怨。
说得狠一点,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败涂地的人,是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打败自己的孩子,以补偿缺失的优越感的。
对他人的失望,本质上是对自我缺憾的补偿:我对你失望,就忘记对自己失望了。
六
对孩子的不耐烦,可能是父母人格不够独立。辅导孩子作业,已经是现象学级别的社会问题。
孩子一遍三遍还不会,会激活父母的融合焦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阈值,警报响起,父母就会用“不耐烦”在情感上离开孩子。
耐烦的能力,几乎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独立程度。因为一个人格足够独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长时间,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他还是他,不会那么急着用不耐烦把他人推开。
七
完美的父母,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人格弱小。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说某种缺憾带来的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投射给孩子。
从2014年以来,我国部分重要项目的招标代理许可证相继下放,招标代理行业的门槛相对降低,市场化加深。2016年1月,《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被废除,发布了《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这意味着招标代理的服务费由原本的政府指导价变为市场竞争价格,这更利于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此外,招标市场更加开放,招标行业从业人员不再硬性要求拥有招标师职业资格,为招标市场增添活力。
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完美的母亲,还会遏制孩子的创造力。
母亲的“缺点”,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创造力,是孩子在幻想层面弥补母亲的不完美,如果母亲“完美了”,他就不需要创造了。
八
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就往往会事与愿违。
所以有个开玩笑的说法: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师的孩子容易学习成绩不好。
父母过度强调什么的时候,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回避屈从权威所导致的屈辱感,潜意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
还有,父母的强调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励,就有多反对。
比如一个母亲反复跟青春期的儿子说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抛弃自己;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是我说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动要你去的,我“被”抛弃的感觉会减弱。
所以你对他交朋友的“鼓励”,就变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
九
对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险。信任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人本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动朝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需要。
比如遵纪守法、尽义务、爱人类等等,如果有人不这样,那是因为他的这种倾向被打扰了。
对孩子的不信任,本质上是父母对自己不信任。
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跌跌撞撞就到了现在这个样子,他们那些反社会的欲望没有被象征化或意识化,于是投射给孩子,就变成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不被严格管教就会变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动力,来自要摆脱早年非常糟糕的环境,他们就想当然认为,给孩子糟糕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努力。
他们不知道,早已时过境迁,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会比“雪耻”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战斗力,也更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