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2019-01-15牟堂娟
牟堂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1)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思维技巧,高校一定要加强“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力度,响应时代创新的号召,坚守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只有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和管理体系,才能为设计学的高等生们构造出强有力的“思维训练”课堂,帮助其打好设计专业的学习基础,为今后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注重设计学的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在发展和进步,基于设计学“教学创新”的任务也任重而道远。首先,高校要完善“两个基本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两个基本体系即“创新”和“共赢”。教师要引进新时代的教学元素,才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求知欲望;而学生也要学以致用,将自己的思想和创新理论加入到学习成果中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成果进行教学阶段的总结和评定,制定出更加详细的课堂方案;学生也能从创新课堂中获得前卫的设计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共同创建“双赢”的局面,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理念。
搭建“三个平台”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二个阶段。这三个平台是基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课堂之间”、“学生和课堂之间”的综合应用型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课堂中吸收利用文化知识,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从社会实践中整理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和理解;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有良性的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协调统一。这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个平台”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缺陷。很多教师沿用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设计思想,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只为在考试中“高分通过”,只有空的理论思想,但没有实际的实践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空壳”式教育,为了弥补这种教育缺陷,教师要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设计活动。并且在进行活动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不拘泥于课本的理论,不能“空空奇谈”,而是要有真实的设计思想,把自己的创新理念通过画图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扩展设计学的教学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各大高校坚持以“开放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扩展设计学的教学应用,落实“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设计课堂,教师要以《设计原理基础》这门课程为教学依据来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帮助他们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引进一些新时代的设计成果,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科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比如近年来的“滴滴出行”和“共享单车”,就是一种创新成果,一种基于应用型社会的设计实践。在活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创新科技的利与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的加入到讨论活动中。
有的同学认为“滴滴出行”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助长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滴滴软件进行违法犯罪的气势。有的新事物固然有利用价值,但是在使用它们时不能触碰法律底线,才能维持这种新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的矛盾统一性辨证关系原理。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世界,“发展”的本质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设计学》正是旨在利用发展的眼光设计研究出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新事物,促进社会的生产发展,达到科技社会共享。教师要将这些理论知识潜移默化的移入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明白设计创新的理念,自觉地遵循社会生产的发展规律,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扩展自身的设计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
设计学的教师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定期和学生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掌握他们的学习进程,才能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比较特殊,教师要针对性的教学,对不同特点的艺术生采取不一样的培养方案。必要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会参加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战略”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的领导者必须注重设计学的教学创新,构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设计”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为了扩大人才的输出,优化学生的设计思想,教师在实施应用型的教学方案时,要不断的扩展设计学的教学应用,让课堂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