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2019-01-15江婵
江 婵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一、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的问题探讨
(一)忽视学情,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基础较差且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其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化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没有基于这样的学情,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材没有职业教育特色
一方面,有些高职院基础化学课程的教材与本科院校的并无区别,理论性知识较多、难度较大,学术性特色浓厚,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更新不及时,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情,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
首先,了解社会对于生物制药、环境工程等领域人才的需求,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其次,突出技术性、操作性。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课时分配时,对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首先,对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学情进行整体把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学习动机选择合适的教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增加实验设计及实施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最后,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对零散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处理,对相关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三)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提倡根据学情的分层教学。一方面,学生高中阶段所受的教育质量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基础化学是食品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制药、分析检验等专业的基础课,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也有所差别,所以在教学前要充分考虑学情,实行分层教学。首先,可以根据专业方向按模块分班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特定的培养方向和学习需要有所侧重,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入学初进行摸底考试,综合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意愿,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二,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进入教育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既新颖有趣,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有的优越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内容精要、互动性强、可反复观看的特点,在课前布置自主学习内容,在课上则以视频的方式将一些不容易操作的实验进行演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以项目学习的方法代替讲授法。传统的讲授法枯燥,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中,教师选择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基础化学学科本质相关、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接着布置任务、提出操作要求、指导各组实施。“教学做合一”,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了职业信念。
(四)改变评价方式,由纸笔测试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不仅仅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在评价阶段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首先,改变“一考定终生”的观念,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结果性评价,将平时表现、阶段成果等内容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其次,由试卷考核向综合素质考核转变。不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对学生的技能、态度、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加以考核。
三、小结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是面向非化工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不仅要树立以培养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理念,还要密切关注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