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学视角下陈仓赤沙血社火的社会功能研究
2019-01-15孙雨馨
孙雨馨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社火”源于古老的巫术活动和宗教祭祀祈禳仪式,并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歌舞紧密相关,后来杂糅了社祭仪式、驱傩仪式、百戏表演等成分而转变为重要的民俗文化,具体表现为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进行的传统狂欢活动。民间俗语常说“社火娱神,香火娱人”,社火源于对社神的祭祀,在《礼记·祭法》中就有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①。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对社神的祭祀。社火不仅与节日庆典、祭社娱神密切相关,对于解读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民间信仰也有重要作用。它作为一个具象的“表征”,承载了民间社会的内在结构。
血社火作为一项基于信仰的宗教性仪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它对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是不容忽视的。“宗教的需要,是出于人类文化的绵续,而这种文化绵续的涵义是:人类努力及人类关系必须打破鬼门关而继续存在。在它的伦理方面,宗教使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神圣化,于是变为最强有力的一种社会控制。在它的信条方面,宗教予人以强大的团结力,使人能支配命运,并克服人生的苦恼。……文化对于宗教的需求虽然是衍生的和间接地,但宗教最后却是深深地生根于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这些需要在文化中得到满足的方法之上。”②血社火作为地域共同体所孕育的仪式活动,是基于共同体的需要而发展的。在民族心理学中,这种需要动机是来源于共同体生理心理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就现实意义来看,陈仓赤沙地区人们的需要动机不仅体现在血社火的仪式过程中,相应地,它对应着特定的社会功能。
一、娱乐功能
血社火流传到今天,仍然是西府社火文化中璀璨的一支。每逢新年,正月十四,血社火都会吸引大批远近的人们前来观看,可见其名气之响和场面之盛。无论是何种种类的社火都具有一种在传统社会中非凡的吸引力,究其原因,最容易发现的就是社火强大的娱乐功能。社火通常在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举行,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传统社会中丰收过后的节日,它强调家庭团圆,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社火作为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其热闹丰富的表演形式,祭祀娱神的信仰基础都寄托了人们浓厚的情感,人们在节日和团员的喜悦下,耍社火、看社火,都是朴素的劳动人们的美好心愿,因其娱乐性的特点也让社火在民间社会中有了广大的社会基础,使其得以流传并且历久弥新。血社火虽然不同于其他种类社火具有热闹、喜庆、表演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但是它以其残忍血腥的独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虽然血社火仪式的重点在于“血祭”,但是它以此吸引了大量关注度的娱乐性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血社火的宗教功能被不断淡化,它原始的祭祀意义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娱乐功能在不断加强,事实上这也是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作为传统文化的血社火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得以传承。
二、教化功能
宗教大多都注重教化的功能,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功能,尤其是对民族族体中的个体而言其影响是巨大的。宗教不受时间、地点等的限制,它赋予了个人和群体生活的意义。宗教的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它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在它具有教化的作用。”③而这一特点以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体系)尤甚。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分的,它本身就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系统,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人修行,重视仁、义、礼、智、信等多种品德的塑造与培养。“在儒家看来,诸如公共性的崇拜活动,丧葬仪式,农业方面的节日,全都为宇宙法则提供了某种外在的象征。这些象征有助于人们在各个层次上指导社会,从而使人们按照自然的法则生活。”④在传统文化中,凡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体活动,都被寄予了塑造人们的品德,稳定社会秩序的教化需要。同时传统文化对于人的塑造是上升到社会的伦理教化,使得人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变成了一种内在化的自觉。因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血社火,其原生形态便是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它的教化功能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乡俗好祀神社会演戏年不下数次,虽春祈秋报农家故事,然男女杂沓焚香拜祷、赌博争斗、兴狱讼转移之术,正有赖主持风教者。”⑤三寺村的血社火是一种生存发展于地域文化中的仪式,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秩序的教化就主要表现为它对于人们家族观念与婚姻观念的塑造和影响,武松斗杀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本质上还是反映了一种对人们的训诫,倡导了一种以忠诚为核心的家庭婚姻关系,在传统的社会中,它承担了重要的稳定社会秩序的角色,是重要的社会教育的化身。血社火的教化功能便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教化和对于社会秩序的教化,从剧本内容来看无论是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还是斗杀西门庆,都是一种出于个人层面的道德教育和存在于个体背后的社会秩序的教化。
三、认同和归属
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民族意识以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系统性表现出来。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崇拜等都是民族意识的重要内容。⑥血社火所处的这一地域社会中,以宗教性仪式所带了的对于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心理状态的影响是作为对民族意识的影响而体现的。而宗教对于民族意识的影响主要就表现为其对民族意识的提升作用,共同的文化传统能够为人们的心理带来共同的认同和归属,以此能够激发人们的自尊、自豪、凝聚力和向心力等。血社火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作为一个节点,是陈仓地区人们认同和归属加强的一个催化剂,人们对于血社火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这是民族自尊心得到满足的一个主要体现,毫无疑问的血社火对于地域社会中的共同体,有着加强其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作用,而本质上这是通过加强其认同和归属而完成的。
四、结语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中,血社火都是以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而存在的。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在宏观的历史中,其主要的功能并未发生大的改变。首先,它具有不可取代的娱乐功能,而这种娱乐功能事实上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血社火与传统的年节文化相联结,在节日庆典的氛围中发展并存在着,以其宗教性的力量号召人们“狂欢”的精神状态,以表演的形式呈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增添了热闹喜悦的氛围和表演的趣味性。其次是其教化的功能,在传统社会中,血社火的教化功能扮演了一种对地域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行训诫与塑造的角色。这种训诫主要是针对于人们的家族观念与婚姻观念而进行的,这是植根于传统社会之中的,而今天在社会变迁的潮流下,地方社会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已经被冲击,这一功能已经被逐渐淡化了。血社火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在地方社会中,共同的能够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加强凝聚力,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巩固了社会秩序。本质上而言,血社火是地域社会中人们精神文化诉求的现实反映,毫无疑问这是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现实写照,在这个背景下,血社火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便应运而生了。
[ 注 释 ]
①《礼记正义》卷四六《祭法》.引自《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80:1590.
②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8-79.
③李静.民族心理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24.
④斯特论.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4.
⑤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 陕西府县志辑 32 乾隆宝鸡县志 民国宝鸡县志 光绪孝义厅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368.
⑥李静.民族心理学,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