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学风建设联动机制构建与实践*

2019-01-15王明繁贺加贝

山西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风本科生毕业

王明繁 万 婧 贺加贝

(1.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学风顾名思义是一所学校学生学习风气和精气神,不仅关系着高校办学质量,也关系学生能否成才,进而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金国峰教授指出,良好的学风表现为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旺盛的求知欲和执着的事业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治学方法等。[1]可见,优良学风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是何等之重要。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陈宝生在会上指出:中国“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要改变;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2]进一步加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刻不容缓,构建严出联动机制是扭转高校不良学风趋势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招。

一、高校本科生几个主要的不良学风现象

受读书功利性、读书无用论不良社会氛围及宽松的毕业条件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本科生学习目标低、动力差、自律性弱、毕业质量低等不良学风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动力

中国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成长,考试注定了大多数孩子的成败,其中,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考完高考全家一身轻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王方方指出,一些高校大学生表现出没有远大的学习志向以及足够的学习动力去完成学业等现象。[3]经历了十多年的一个又一个考验,成功通过高考大关的大学生们顺利来到大学校园,除了少部分人有继续升学目标外,很大一部分人不在有升学的压力。有部分人读大学仅为拿文凭,失去了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动力,“考试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为部分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借口。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缺乏远大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被所谓的“高中好好学,大学可以轻松玩”的善意谎言蒙骗,到了大学玩成为了主业。缺少了中学时父母及老师近乎“保姆式”的监管和照顾,一部分大学生将大量精力转移到学业之外的网络游戏、追剧、课外活动等非主业事务上,学习一塌糊涂、精神萎靡不振、心理异常等不良现象出现。迟到、旷课在部分大学生看来是正常不过的事,甚至雇人上课的现象也有。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睡、台下玩,人在教室心不在课堂、考试时违规舞弊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学习没有自觉性和紧迫感,严重影响到了学习的质量和风气。

(三)自我约束和管理不足

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一举一动实时处于父母及老师的监管中,凡是有与学业无关的私心杂念和行为出现,很快便有父母和老师的干预,且大多数学生早已经适应“严管的幸福”。进入大学,受自我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宽松自由大环境的影响,部分自律性差的学生压抑多年的各种激情和天性瞬间释放。随意迟到、旷课或请假,晚上熬夜打游戏、追剧等,早上起不来等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成为了习惯,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危害了学校优良学风建设。

(四)学习质量不被看好

邬大光教授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率学位率近十年远高于西方教育强国,但文凭不代表实力。近年来,就业结构性矛盾、大学生毕业眼高手低、能力水平不足等广受质疑。究其原因,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可迁移技能差、自我管理技能不足等综合能力欠缺是分不开的。受学习目标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律性不强等长期影响,一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应付、课外活动不关注不参与、专业实习实践不认真、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蒙混过关,导致毕业时综合水平差而被社会批判。

二、高校优良学风联动机制创建及意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学风受到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4]导致大学生学风变差是多方面因素长期影响导致的,创建优良学风也需多方联动而为方可行。

(一)广大学生要自觉崇尚科学文化知识

良好的学风能给广大学生提供自发学习的氛围和动力,因此,高校优良学风创建,广大学生是受益者,更应是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了其学业观,不崇尚知识与科学的学生难以成为一名好学生。人生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个阶段都有最该做的事,一旦没做好,链条整体质量将受严重影响甚至断链,再弥补修复将付出成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奏效。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岁的贪玩,造就了三十岁的无能;三十岁的无能,导致了四十岁的无奈;四十岁的无奈,奠定了五十岁的无为;五十岁的无为,酿造了一辈子的失败”便是对大学生最好的警示。作为大学生,应当把最主要的精力花在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探索上,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再去拓展其他素质。

(二)家校联动,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家庭和学校是子女的成长最关键的两大影响因素。从出生起,家庭便奠定和影响着子女三观及学习生活习惯的形成发展,大学之前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监管着子女完成中小学的学业。从理论上来看,大学生应该有成熟的心智和稳定的三观,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好学习生活。但受传统学习成长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完全独立料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较好实现从中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向大学转变,一旦没调整和监管好,容易出现生涯迷茫和目标动力缺失,进而导致大学生学业受影响。因此,家校联动,共同承担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大学阶段依然非常必要。家长经常性和学校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家长和学校应建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坦诚关系,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异常问题,共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思政队伍与专业教师协同思政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手段。以往,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辅导员队伍日常工作、思政课理论教育的任务,与其他专业老师没多大关系。但现在,应改变这观点,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表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成长成才影响最大。陈宝生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因此,高校全体专业教师、传统思政队伍要形成协同思政,利用专业课、思政课、论坛、课外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助力学生成长。

(四)高校上下全员联动,从严从实抓好教学关和把好出口关

总的来说,导致本科生学风和培养效果变差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本科生要求不够严。为了确保通过率,考试时老师不但不敢出难题,为了考出水平又要确保通过成为很多老师为难的事,迫不得已考前划重点和考点;毕业时为了毕业率,很多高校为学分不够的学生准备了清考,实际上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毕业。降低了学习和毕业的难度,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动力。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等人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大学都应严把质量关,恪守质量底线,并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因此,高校应从严管理,以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如丰富期末考试形式和提高难度,取消补考、清考等机制,考不过必须重修、实在修不过退学等严格的考核机制,倒逼学生重视学习,从而提高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学风本科生毕业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