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的案例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一个综述性思考*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革命思政

陈 昌 王 笑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计划》指出,要“加强以职业道德培育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职业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结合,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政策导向背景下,成为构建新型“大思政”结构,提升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切入点,成为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暖流。

一、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各行各业对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培育,尤其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结合引发广泛思考。徐磊认为,“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1],进而从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对两者相互结合的讨论不断走向深入,主要包括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及路径和方法研究两个方面。

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方面,问题导向、意义导向的趋势比较明显。李萱认为,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规划脱节”“认识淡漠”“准备不足”“力量不强”等,可以利用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间“功能的相关性”“内容的互通性”“教学效果的互补性”等功能,加强职业教育与思政工作的融合[2]。董林傲琦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存在“焦虑心理”“诚信缺失”“社会认识”等问题,思政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郭玉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发展改革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推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的实施,促进创业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创业创业综合素质。

在路径和方法研究方面的讨论,更为的充分。吴泰华从思政教育目标的职业性、队伍的职业性、内容的职业性、过程的职业性及方法的职业性等方面出发,探讨了职业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3]。尹艳华认为,要基于职业素养视角进行思政教育创新,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创新形势”“依托课堂构建思政教育空间”“整合资源提升思政教育品质”。在实践中,部分学者对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经验进行总结,张芳基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探讨了思政课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的教学改革新模式,探讨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方案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教改效果;钱群雷、刘东风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校企合作中大思政模式的构建,对职业素养的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将职业教育摆在了与普通教育相同的位置,其中指出,要“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已从国家层面得到了认同与肯定,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契机与方向。但是,如何实现两者在具体课程、具体教学环节的统一,却还是一个理论和实践较为空白的区域,就更不论,单纯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思想课程或者课程思政单独作为一个细致的方面进行思考与讨论。

二、革命文化与教育的现状

对于革命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历时久远,成果斐然。从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定义之争,到内涵、内容、特点、历史传统,从革命文化当代价值的讨论到其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对接,我国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革命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在基础性问题研究方面,罗玉成、罗成翼就对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思想源泉、爱国主义传统、革命斗争传统等开展过深入的讨论[4];高毅分析了法国革命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出其在价值取向、革命原则之间的联系性[5];柳玉英分析了革命文化工作者在革命文化形成过程中作用,“奠定了文化背景、推进了理论进程、建构了文化‘知识库’、促成了理论成熟”[6];任晓丽则从高校革命文化传统教育出发,梳理了建国初期以来的革命文化教育,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总结了宝贵经验[7]。徐利兰分析了革命文化的内容与特点,探索了革命文化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创新性的特征[8];富家军系统总结了革命文化的基本问题,包括思想内核、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发展阶段性等问题,为革命文化实现总结向时代的转向提供了很好的蓝本[9];而李康平则总结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学理特征、生成规律、理论品格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刻探究了其精神价值,为革命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理路[10]。从基本的理论问题研究到时代价值的阐发逐渐成为革命文化的一种趋势。

在时代价值方面,硕果累累。周武探索了革命文化与上海都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作为一种隐性构造……革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上海的特征”,牵动当代文化的整体变迁[11];张芳则探讨了和谐文化与革命文化之间的关系,建议和谐文化需要正确继承革命文化的成果[12];张耀元、郭元阳探讨了革命文化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周晓静、黄延敏探讨了革命文化对社会转型的价值,董成雄则思考了革命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都是很有益的思考与尝试。

2016年以来,学术界开启了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大讨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培育革命文化、激发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重大的思想和理论契机。

例如,董敏以《新民主主义论》为切入点,探讨了革命文化对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张婧则讨论了革命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积极作用;刘焕明、殷林逸则认为应该对革命文化保持一种辩证思考,在“创新、批评、总结、和合”的过程中实现一种辩证发展,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郭冬梅则指出,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培育文化自信,要根植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之一,不论是《近现代史纲要》五四以来能人志士的矢志不渝,还是概论课“新民主主义论”闪现的智慧曙光,不论是纪念抗战胜利、勿忘国耻“南京大屠杀”等特色校园活动,还是校园浮雕、烈士头像等革命景观的设计,革命文化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对革命文化的案例探索与大学生当前的职业素养培育的相互结合却有些许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然发挥主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亦能够将其与形势教育相结合。而革命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源头,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形势教育的历史承载。因此,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思想实际、理论构成,乃至传统教育案例与当代创新创业教育均有可以锲合的地方。以革命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如何如何更好地创新教育案例,能够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案例教学的一个现实共鸣,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导向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质量,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三、结论

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已经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契机与方向。但是,如何实现两者在具体课程、具体教学环节的统一,是我们暨需思考的问题。以革命文化为切入点,创新开发革命文化的案例教学,能够完成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案例教学的一个现实共鸣,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导向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质量,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革命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