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内涵的多维探*

2019-01-15崔爱霞

山西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文明

丁 宁 崔爱霞

(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浪漫图景。美丽中国犹如一缕清风轻揉着华夏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理论是变革社会的先声,当前还存在着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模糊不清,交叉使用,甚至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的现象,因此只有在理论上首先对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一个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才能在实践中健康、快速、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美丽中国是到目前为止党的代表大会和决议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提法,也是党给全国人民最暖人心的一次承诺。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绿色需求、生态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势下应运而生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而和谐既是人自身存在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1],因此美丽中国就是一种自然之美、社会之美。

(一)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

人“诗意地栖居”既要求人有超然的心态,也要有震撼的自然美景。只有在柔媚的美景中,才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美在自然,一方面美在原初的“第一自然”,美在原始原貌的自然景观、美在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美在山水、美在大地、美在奇山怪石、美在空旷的草原、沙漠与大海。走进大自然,拥抱着怡人的森林,享受着动听的自然之声,欣赏着奇珍异草,珍禽野兽,这便是美丽中国带给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的盛宴。同时美在“第二自然”,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经过时段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后,人们经过自己的自觉与智慧,在人工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后出现的自然图景:青青的绿草、潺潺的流水、悠然的牛群、蔚然的天空、清净的空气、优美的街区……美在画中,画中美景。

(二)充满活力的社会之美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纽带。美丽中国也是一种社会之美,美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的社会,是劳动者能够体面地劳动的社会,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出彩机会的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态权利与生态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各级部门能够认真履行其职责,社会正义、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各个企业用“良心”在经营,以“诚信”为招牌,以保护环境为目标,以人民健康为己任。社会成员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爱人如爱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

二、美丽中国的时代价值

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崭新执政理念。作为党和国家高度的生态自觉与生态自信,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美丽中国是党先进执政理念的体现与升华

“美丽中国”是党摒弃西方国家屡见不鲜的“见物不见人”、“两级分化”、“道德沦丧”为主导的思想,消化吸收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民贵君轻”的精华后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治国理念与价值追求。从十五大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十六大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十七大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再到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实现“美丽中国”的夙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深化与完善。纵观世界各国执政党的执政报告与执政纲领,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等成为执政党的施政路线与施政纲领,其战略高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2]。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产物。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上才能破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紧张的局面,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精神的利益需求,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梦是以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为归宿,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呼声的回应与解答

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是老百姓对美丽中国最朴实的认识。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对每天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霾天气老百姓的脾气越来越急躁,行为越来越出格。老百姓对社会、政府与党的抱怨与日俱增,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职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生活环境。”[3]党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便提出了要实现美丽中国,也就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必须达到和谐之美的崭新境界。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忧民之所忧”为民办实事。

三、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的逻辑关联

党的代表大会同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一方面说明两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与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具有一种天然的逻辑亲缘关系。

(一)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价值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或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满足。美丽中国既是对一种外在自然美的追求,也是一种对自身,以及社会与集体和谐的追求。天蓝、地绿、水净是老百姓心中的美丽中国。同时美丽中国拥有美丽的心灵,全国人民都有绿色环保理念,有共建幸福未来的文明素质;美丽中国拥有美丽制度,有着较为完善的环境奖惩制度,排放量只增不减和不处理就任意排污的企业要重罚;有着全新的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环境指标为首要考虑因素、为环保做出贡献的人民给予表彰。正是在建设“美丽中国”驱动力的指引下,生态文明才能承载着时代的诉求和人民的期望抵到这美丽的国度。全中国各级政府及地方都在贯彻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中国、安全中国、和平中国为得就是营造一个美丽中国。

(二)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美丽中国生态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关键的一环。美丽中国的实现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殷实的自然环境,需要物我融为一体的人文环境,也需要政通人和的政治环境。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正确的认识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料,人的生产、生活都受制于自然界,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载能力;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人类应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顺应自然;生态文明提供了和谐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的社会,是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生产与保护的和谐;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发展观:是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统筹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的发展理念与方式: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科技理念:科学技术的生态化。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消费观:反对炫耀性消费、奢侈消费,提倡勤俭节约、绿色消费。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保证

生态文明既提供了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更提供了实现美丽中国的政治保证。生态文明观念与生态文明制度是实现美丽中国的两驾马车,生态文明观念是一种确立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价值观。制度具有预防性、全局性、规范性、强制性和惩治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4]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文明”程度不高,各项事业建设中“绿色”程度不够,“环保”意识不强,最主要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不规范、不健全、制度的约束力不强。只有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全领域与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目标与要求。要完成构建全方位、全领域与全过程的制度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源头的预防、运行过程的监控与行为目标的监管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完善源头的政策预防与监管:即完善国家资源管理体制、自然资产产权制、自然资源监管制、生态安全红线与空间规划制。要创新运行过程的市场调控与政策监管制:市场调控是指建立反映自然资源稀缺度与自然资源耗散度的生态补偿制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完善体现市场规律的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机制;政策监管是指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企业开工许可制以及污染排放监管制。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民配合的生态治理制度。要设计行为目标的政策监管制度:即探索与制定体现生态指标、人文指标、经济指标等的综合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生态事故问责制、生态责任审计制、生态债务追究制。

总之,美丽中国是最具人文关怀、最朴实的、最符合老百姓心愿的一种提法、政策用词与执政方略。它是浪漫的,又是现实的;它是理想的,又是实际的;它是伦理的,它又是科学;它是一种国家形象,又是一种社会风貌,更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状态。美丽中国是一种价值追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号角已吹响,为了早日告别“心肺之患“,为了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就要“共呼吸,共奋斗”,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就一定能看见美丽的天空。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美丽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