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思考与探索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中医学思维教学

郭 玲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中医思维的建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医学体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文化。中医的特色和精髓就在于它的思维模式,并且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外妇儿科)的学习。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是先进行西医的讲授,西医学属于公式化、规范化的理论体系[2],接受起来相对较容易。如果不先让他们了解熟悉并掌握中医的思维模式,那么后面课程知识点的讲授是事倍功半。但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一种思维模式存在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整个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思维模式的导向,具体而言要注意这几个思维观念的引导。

(一)整体观念[3]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以心为主宰,但一脏,一腑,一体,一窍都是互相联系,而并非孤立的。在讲授藏象学说时,如心开窍于舌,出现口舌生疮,口角溃烂等症状,可能是心火上炎的表现,不一定是缺乏维生素;肝在体合筋,如果出现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等症状,不一定是本身肢体的问题,而有可能是肝血濡养不足。肝在窍为目,如果眼睛红肿痒痛,不一定是眼疾,或许是肝火上炎。这与临床医学的诊治方法截然不同。如果没有注重整体观念的灌输,会影响学生后面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整体观念还包括人和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就能解释春夏阳气发泄时,人体气血趋向于表,人体会表现皮肤松弛多汗少尿,而当秋冬阳气收藏,人体气血趋向于里,人体会表现皮肤紧密少汗多尿等生理现象。

(二)中和思维

中和即中庸、中道,讲究不偏不倚。其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至关重要的部分,是中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其中渗透了传统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不可或缺。临床专业的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学说,才能理解上部属阳,下部属阴的划分,才能明白“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治病的最终归结是达到“阴平阳密”的状态,即健康的状态。若阴阳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而五行的相生相克,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的情绪都不能太过或不及,万事万物都需要保持中和状态,以致辨证论治、养生防病无不强调平衡协调。理解中和思维,为中诊、中药、方剂的讲授学习打开一条路。

(三)辨证论治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辨证论治,讲究判断疾病的本质。这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直观的诊治方法。头痛不一定医头,脚痛不一定医脚。会出现“同病异治”,例如根据病人的主症不同,麻疹初期,治宜解表透疹,而后期则讲究养阴清热。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同属中气下陷,都采用益气升提的治疗方法,则称为“异病同治”。这在初学中医的临床专业学生看来简直是雾里看花,甚至不知所云。就需要任课老师先将中医看病的思维讲清,讲透,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二、教学方法的丰富

由于中医学的开设课时少,以我们学校为例,一般开设课时为80课时,加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高职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让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活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增加中医学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医是门神秘的学科,不知如何进入学习,教师可以渐渐引导学生认识中医。但一味教科书的讲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性不高。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中医学的小故事和传说,例如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何首乌的名字来源,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它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的功能,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也能领略中医大家的风采。而在讲五行时可以安排五位同学角色扮演,让他们理清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讲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时模拟公交路线行驶,讲述中药作用时采用分组趣味抢答的形式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增加,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注重中西医结合

学生的专业是临床医学,而且中医学的开设是在他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西医学课程之后,将中医的病名,诊治思路等与西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中西医的联系和区别,会帮助学生理解。这也要求教师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有的放矢。尤其在藏象学说中体现明显,心主血脉和现代医学的心脏属于循环系统,有泵血功能联系密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如果胃气上逆,则容易出现呃逆、嗳气等症,和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很类似。但脾主升清、肝主疏泄、肾主纳气,三焦通行元气这与现代的解剖学又有很大的区别。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肠梗阻可表现为该证。急性乳腺炎可参照中医乳痈的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可以比照痹证的分型。努力做到中西医不脱节,让学生真正成为基层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学的理论看似深奥,实则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多来源于生产、生活的累积,所以可以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医理论,多用类比法、比喻法,深入浅出,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中医,中医就在生活中。五行中木曰曲直,有升发、条达之义,与春气相对应,好像春天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局面。五脏中肺主管情志中的悲伤,引导学生分析红楼梦人物林黛玉,因为其肺气阴两虚,所以具有咳嗽气喘、容易感冒、怕冷、易于悲伤啼哭的症状。湿性黏滞,重浊,引导学生如果被湿邪所困,就像披了一件湿衣服,会出现身体困重,分泌物粘腻等症状。中药药味繁多,难以记忆。可组织学生到药房实地参观,直观感受中药饮片的形状、质地。相比理论课程,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实验课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做课程计划时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安排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例如艾灸、刮痧、拔罐等可行性较强,且应用广泛的实验课。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掌握中医的诊疗手段。

还有中医常见病的诊治可强调病案教学,也可提高平时分的比例,课间放映本草中国纪录片等等这些丰富的教学手段,这是我在中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深感只有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起来,结合高职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培养出面向基层的助理执业医师,才能培养出扎根于临床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学思维教学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