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困境及反思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实务本土化学科

张 瑞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海东 810799)

社会工作是专业化的助人工作,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为存在困境并需要帮助的个人及家庭提供服务,其服务对象包括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残障人士等,服务领域涉及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等[1]。社会工作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各个高等教育学校陆续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但作为一个“拿来专业”如何实现本土化、职业化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落后、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展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宏观层面有社会工作如何本土化、社会工作全民认识程度少;中观层面有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如何探索、社会工作教育行业如何发展问题;微观层面有社会工作教师资源缺乏、社会工作实践设备缺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西部地区高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是西部地区高校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领域众多,涉及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等学科,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丰富了西部地区高校课程及专业设置。社会学教育、社会行政教育、社会福利教育基础更多是侧重于社会治理及社会研究,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侧重点在于运用专业的科学理论知识及实务技能技巧为处在困境中的个人、家庭及社会解决问题,改善个人及社会的处境,增强他们的能力[2];同时关注社会行动、公众参与,旨在提升全社会的福祉,构成多元化的高校学科体系群。

2.传承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价值,促进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

社会工作作为国外“引进来”的一个专业学科,其核心价值观及专业价值理念都呈现为西方价值体系的内容,开展社会工作教育一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价值体系,促进专业化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使之更加适合中国国情,为更多有需求的个人、家庭及团体服务,实现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

3.缩小专业发展地区差异,促进社会工作教育地区平衡

社会工作对于西部地区高校完善学科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州、武汉、上海等地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时间早、起点高、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时间晚、起点低,这就要求西部地区推进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弥补先天发展不足,缩小东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差异,促进社会工作教育地区平衡。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的发展

社会工作的起源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回应,从最初的民间救济扩展到政府成立专业救助公共部门,服务于支持政府的士兵及家属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的社会问题[3]。社会转型中复杂化、多样化的社会问题,要求专业社会工作者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要将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方法理论与实务联结起来,并积极开展专业实务领域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推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发展。西部地区的社会问题集中的体现为贫困与反贫困、民族及宗教问题、地区发展差异问题,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可在反贫困、民族社会工作、社会行政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获得实务实践经验。

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

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发展都很完善与成熟,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大都借鉴西方与香港地区的经验,但实践证明,社会工作专业非常强调处境化,它要求结合不同的国情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土化的探索是决定社会工作能否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能否获得长足且充满活力的发展,因而本土化的探索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要工作[4],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则能够从各个服务领域展开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对实务领域的认知,探索适合中国的一整套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模式,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度。

二、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困境

(一)教师队伍建设薄弱,专业教师缺乏

社会工作专业需要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需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要有作为一名社会工作教育者的激情,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由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建设也相对的薄弱,专业教师比较缺乏。部分课程可由相近学科教师带课,但这些非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无法带领学生完成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实训及专业实习,严重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效果[5]。

(二)课程教学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实务教学成果甚微

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政策、社区建设等课程,从教材来源来看,多为国内学者编著,其中一部分课程推荐书目无固定教材;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实务课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实务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及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实习基地建设标准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指导性标准,实习机构社会化程度低,缺乏足够的专业实践机会;西部地区专业工作督导极少,各高校在专业实习与实践中缺乏专业督导,实务实践成效甚微[6]。

(三)社会认识度及接受度低,学生的专业理念差

社会工作专业在西部地区认可度低,职业化发展存在诸如宗教信仰、专业理念等障碍。学习过程中,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内化、职业化的社工理念很难建立;对就业前景存在误区,从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观察及访问来看,有80%的学生报考意向旨在毕业后从事政府民政部门,极少数同学愿意从事一线社会工作岗位,专业认可度低,专业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构思

(一)强化学科地位,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知度

自社会工作在各大高校开展以来,一直从属于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没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及专业群,导致公众对社会工作认知缺失。学科地位的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尤其在西北地区不被认可与重视,也正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使得社会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政府、机构、公众认识不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7]。因此,该地区社会工作教育一方面要理清学科体系,加强宣传;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相应的社会问题,开展本土化社会工作课程,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当地突出问题领域内容,并付诸于实践,增加当地民众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意义的认识与接纳,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被认可度。

(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及各类实务实训操作守则,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制度建设

西部地区高校应根据区域发展特点,拟订能够反馈与服务当地社会需要的课程培养计划,链接学校所在地区社会工作机构、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公益组织、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部门等资源,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实训基地,形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要编制完善学生实习手册,明确学生、督导教师、实习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8]。建立实训室工作制度、实训操作安全守则,实习机构建立社会工作实习计划与方案、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评估方案等实践教学制度性文件以及学生实践考核制度、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促进社会工作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完善[9]。

(三)加强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实训室及教学硬件设备建设

西部地区各高校应吸纳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定期继续教育、社会机构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及实务能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10]。增加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资金保障支持,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训室,搭建教学硬件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使理论教学与实训建设有机结合,打造高效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四)创新教学手段,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与情怀

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大多采用传统且单一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性,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可使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专业乐趣,逐步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念,培养社会工作情怀;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倡导学生通过开展个案、小组活动、社区等活动形式增加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感知,体会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与意义;专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解教材之外的工作介入形式及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培养社工情怀。

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完善化、规范化、科学化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及政府、社会组织及团体、西部地区各高校等方面的集体努力,同时又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密不可分。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实务本土化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