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芦盐运线路上的聚落与建筑研究

2019-01-15赵逵王特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11期
关键词:盐商盐业民居

赵逵,王特

ZHAO Kui, WANG Te

(华中科技大学)

1 引言

在古代,盐的社会意义极重,而盐业税收则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把控住盐业税收也是把控住了全国的经济命脉。长芦盐区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境内, 地处京畿,朝廷更是十分重视长芦的盐政。长芦盐从渤海边源源不断地向直隶、河南等各地输送,也是文化的输送过程。在盐业运输的过程中,长芦盐商在这样一条悠久的古盐道上,传播着沿线的商品、文化,为各地聚落与建筑带来影响。

2 长芦盐运线路上的盐业聚落与建筑

2.1 产盐区聚落与建筑

长芦盐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周礼·地官·职方氏》便有“幽州其利鱼盐”,历朝历代都有长芦盐的记载。及至明清时期,长芦盐场数量庞多,明代有24 场,至嘉庆时期也有8 场(即丰财场、兴国场、富国场、芦台场、越支场、归化场、济民场、石碑场、严镇场、海丰场),这些盐场分布在渤海岸,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而伴随着盐场的则是灶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居住的村落。

天津市葛沽镇位于海河南岸,自明代开始便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及贸易货物集散地,南粮北调,北盐南运。葛沽古镇曾有“九桥十八庙”之景。为了运盐,葛沽镇开挖河沟三条,称为“驳盐沟”,其上架桥九座。十八庙的盛景已不在,现在仅重修了药王庙,并在其周边重建了天后宫等4 座庙宇。此外,葛沽镇曾有的“灶离庙”,是盐民灶户的庙。

辛立灶村位于黄骅市,是黄骅最早采用传统工艺制盐的村落,也是自古至今仍延续以盐业为主的产盐专业村,辛立灶村的人工制盐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8 月在该村东南处发现一战国时期遗址,发掘出诸多古代煮盐器具,说明战国时期这里的灶民门就已经用陶罐熬盐。辛立灶村与盐田毗邻,及至现在仍然村边紧靠盐田。

天津市作为长芦盐业重心,因城市发展保存下来的盐业建筑不多,但仍可在五大道建筑群看到民国风格的李书福(清末大盐商“李善人”后代)、王益孙(其父王奎章曾任长芦纲总)旧居。此外天津市鼓楼博物馆有大量长芦盐业老照片,天津市博物馆更是有大盐商黄家家庙模型,以及清代盐商查家庄园“水西庄”的相关画作。由此可窥见古时长芦盐在天津的繁荣景象。

2.2 运盐区聚落与建筑

清代长芦盐的运销在明朝盐业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变通,及至嘉庆时期,除个别距引地较近的之外,盐场所产的盐由各个盐场运至集中的盐坨地,盐商凭盐引支取,然后运之至批验所掣验,再运往指定的引地、区域销售。清代长芦盐的盐路是以海河水系为主进行运销的,天津是嘉庆时期长芦盐业的重心、海河水系各河道汇聚的中心,也是直隶省水运的枢纽。长芦盐运大部分都是水路运至转运点落厂,再由转运点车运至各引地。嘉庆《盐法志》记载的长芦盐的运销,以北河道(北运河、蓟运河等)、淀河道(大清河、白沟河、潴龙河、唐河等)、西河道(子牙河、滏阳河等)、御河道(南运河、卫运河等)的水运运输为主,以车运为辅,基本覆盖了天津、北京、整个直隶省和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

贺进古镇邯郸市,是长芦盐西河运道上的盐引地。它位于太行八陉——滏口陉三条系统秦晋的交通孔道上,是北上峻极关西通太原(晋阳)最便捷的军事要道和商业古道。十字街值班老人介绍,南街有一间盐店名昌盛永,盐商来自山西太谷,本地食盐均从阳邑进货。山西荫城的铁也运到贺进镇来卖。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带着山货顺着漳水,从涉县而来,运至天津贩卖,再从天津经滏阳河运送布匹、染料、煤油、盐等过来。贺进镇十字街的街尾分别建有东、西、南、北阁四座单拱圈阁。商业街为十字大街,大街的交汇处建有十字阁。十字阁位于商业街的中心,也是镇区的中心,阁下门洞十字交叉,贯通四条街。从十字街现有建筑可看出,贺进镇民居带有山西民居风格。

英谈古寨位于邢台市,是盐商路家的老家。英谈村有一姓三支四堂之说,据值班室的老人介绍,路氏经商有一首歌谣:南有布匹绸缎庄(贵和堂),北有百味中药行(中和堂),中有骡马皮毛市(汝霖堂),西有粮盐百货商(德和堂)。其中德和堂便是长芦盐商。路家经营长芦盐运至阳邑贩卖,这正与在贺进镇十字街的长芦盐路线串联。三支四堂鼎盛时,路家是当时顺德府的首富,土地遍及冀晋交界处五县。如今石家庄还有英谈拴马桩,见证着路家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英谈古寨的建筑选材是当地盛产的一种红石材,也有少量的青石建筑,其中红石材的年代较近,青石建筑较古老。如采访的老人所讲:“一城四门古石墙,座座古桥古楼房,石刻古雕古墓地,古道弯似九回肠”。

油坊镇紧靠卫运河,卫运河是长芦盐御河道的重要运河。在古代,油坊码头是大运河上较有名气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有客运码头、百货码头、运粮码头、运盐码头、运煤炭码头等。19 年6 月,油坊村发现一块重量约为300 公斤的清代盐砣,此盐砣是道光年间的,用于盐商批发盐时称盐所用。盐砣上方凸起,用于穿绳索,前侧雕刻有“振德”“道光二十九年”字样,其中“振德”便是当时盐商的称呼。

此外御河道上的康百万庄园、寨卜昌村,都是盐业相关的庄园与村落。“康百万”家族的第六代祖先康绍敬曾于山东任盐官,打通了康家河运产业的商道。而寨卜昌村的王大温曾于江苏做盐务相关的候补道。

3 长芦盐运线路上的建筑与文化的交流

3.1 建筑文化的交流

在盐运过程中,盐商行盐线路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建筑分区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盐商行盐过程中传播着各地的文化,研究行盐路线的运输与文化、建筑分区是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

冀东地区民居承袭了东北地区风格,同时融合了地域特色。与冀东地区相对应的盐区,直接由盐场运至盐引地。北河水系主要行盐地在北京,民居形式为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冀中民居属于北京院落式民居沿袭风格区,整体体现了合院式民居特点,细节上体现了较为浓厚的地方特点。而冀中地区与淀河系的盐运区基本吻合。冀北民居和山西民居属于一个脉系,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特点,除此之外还有窑洞。由于太行山和燕山等山脉的阻隔,交通不便,长芦盐并不运往冀北。冀南民居体现了较多的地方特色,“两甩袖”、“布袋院”是其典型,较多的保存在城乡之中,构成冀南地区风格。豫北地区民居的基本形式是由四合院的原型构成的三合院(抽屉院)、四合院(盒子院)住宅。前堂后寝、中轴对称;正厅两房,主次分明;院落相套,规整、严谨。冀南民居与豫北民居有相当多的共同点,而这两个区域恰与盐运的西河区、御河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映照的。

3.2 建造技艺的传播

1)晋商影响下的建筑风格变化

长芦盐区自明代开始实行开中制,所谓“开中”,也就是国家以食盐专卖的特权,吸引商人向边境纳税粮食,国家则派发盐引给这些商人。而晋商占据边境地理优势,在盐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明清时期,长芦盐也是由大量的晋商经营。正是如此,晋商穿越太行山脉行盐,为长芦盐区的建筑带来了山西民居的特色。如西河区的伯延古镇,整体建筑风格受山西民居形式影响,房屋结构又与北京四合院相似。再如英谈古寨,依山而建,用红色石头砌筑,展现了浓厚的山西民居风格。

2)淀河道的“隔碱”做法

长芦盐运线路上,盐商往返于引地与盐场,传播着各地间的建造技艺。如淀河运道上位于保定市的清河道署,清代时处理河道事务。清河道署的署衙中有一种防潮、防碱的做法,即建筑墙角位置的位置隔出一层砖的位置用木、石、瓦、芦苇来砌筑,分别称作木隔碱、石隔碱、瓦隔碱、苇隔碱。而在大清河的下游,长芦盐的运道上,胜芳古镇的石家大院与张家大院也有这种做法。

3.3 商业文化的繁荣

长芦盐运路线很长,盐商通过水运从天津向各引地运送长芦盐,而在去往天津的路上,盐船一般会运送当地的商品至北京天津,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如西河运道上,盐商从邯郸经滏阳河、子牙河运送磁州窑产的瓷器至天津、北京,再从天津返回,沿线运送长芦盐盐至各引地。

4 结语

长芦盐运销范围内的传统聚落与建筑与长芦盐运线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长芦古盐道不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运输线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线路。在文化层面上,将长芦古盐道及其沿线聚落与建筑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与分析,远比孤立对单个古镇进行研究更有意义。以长芦古盐道为线索,串联沿线的聚落与建筑,使之成为针对“线路”上相互关联的“点”的研究。在文化线路广受关注的今天,我们也应当重视和保护长芦古盐道上的盐业聚落与盐业建筑。

猜你喜欢

盐商盐业民居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中国盐业》杂志倾情关注影响盐业发展改革的人和事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