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三 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2019-01-15孟莉

江苏教育 2019年48期
关键词:小文舍友交友

一、初见来访者

小文,17岁,高二文科班女生,身材高挑,皮肤白净。小文住校,和舍友关系不好,经常独来独往,不和其他人交流,内心感到特别压抑。小文的母亲是公司管理层,对小文的期待很高,同时管控严格,让小文上各种才艺班和补习班,平时绝对不允许她使用手机。小文从小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尽量做到母亲提出的要求。

二、心理诊断阶段

小文认为自己和舍友关系不太和谐,时常感到孤独,待在宿舍时非常压抑。她觉得自己性格太强势,不会和同学相处,开始不断否定自己。和小文深入交流后我了解到,每当她在宿舍里听到舍友议论自己班级如何不好时,她就忍不住和对方辩论,时常不欢而散。这样的情况多次发生后,舍友就不怎么愿意和她说话了,她在宿舍里显得孤立无援。小文内心很渴望与人交往,但防御心理很强。

通过房树人测验分析,发现小文的自我同一性存在矛盾冲突。画面人物是一个男孩,双肩特别宽大、高耸,说明他很有担当,承担了很多责任;他的嘴巴被涂黑,说明在表达上存在一定的焦虑;从方正的身体可以看出他是个做事有原则、固执、不太妥协的人;手脚都没有画出来,可见他目前行动力受限;田字的窗户和紧闭的门,说明他虽渴望与人交往,但与外界的接触并不良好。

综合整个画面和小文的描述,初步推断小文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焦虑和困惑,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担心表达不当,所以裹足不前、内心烦乱,不知如何是好。

三、心理帮助和改变阶段

1.觉察自身的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我用尊重、共情、倾听、澄清、开放式提问、具体化等心理咨询技巧,与小文建立相互信赖的咨询关系。我们共同讨论设定了咨询目标:改善和舍友的关系,能比较自在地生活。

通过访谈分析发现,小文把舍友对自己班级的评价直接等同于对自己的评价。我运用澄清和具体化的提问技术让小文看到:舍友并没有对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没有刻意针对她个人,不是故意孤立她。同时我告诉小文,可以合理表达不悦,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不愉快感受,而不是单方面地压抑和孤立自己。

2.认识自我内在需求,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

通过几次访谈,小文在咨询室里变得放松,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了解到小文在宿舍里并不是完全孤立无援,她有一个玩得比较好的伙伴小C。但因为小文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下滑,小文的母亲一直劝说小文不要接近小C,说小C一直在利用她,不是她的朋友,还影响她的学习,导致她考试成绩下降。在母亲的多次劝说下,小文渐渐认同了母亲的话。

我运用重要性排序引导小文觉察自己对小C的感受,及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和小C之间的友情。小文认为自己更多的时候选择听取母亲的意见。我又通过开放式提问技术引导小文觉察自己的感受,小C是不是真的只是因为成绩好才和她做朋友,小文思考后承认小C并没有母亲说得那么不堪。我告知小文应该让朋友看到真实的自己和内在的需求,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讨好、忍让和他人建立关系,或借助母亲的判断来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

3.透过交友现状,调整内在不合理信念。

我进一步引导小文思考: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不配被别人喜欢,只是因为成绩好才被大家认可?小文觉得自己个性比较拗,别人谈论的一些话题她也不懂,应该是一个无趣的人,别人不会喜欢。我运用苏格拉底提问技术帮助小文思考:如果成绩下降了,是不是意味着你更没有魅力、更没有朋友了?小文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表明高中期间只考虑学习,希望自己可以进入很好的大学,到时再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小文的思维是非常刻板的,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模式,学习对她来说极为重要,她认为:如果要学习成绩好,就不能分心做其他事,包括和小C维持朋友关系,因为这会让她的学习效率下降。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箭头向下和饼图分析术,我帮助小文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以及不合理的信念。最后,小文自己总结: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要自己去感受身边朋友的真诚,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判断之上。同时,学习和交友不是一定冲突的,其他人和自己做朋友并不是以成绩为单一标准,自己身上也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也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四、咨询结束阶段

小文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这份孤独后面隐藏的是对学习的焦虑,这份孤独更让小文将学习成绩看作自己身上唯一的光环,同时也容易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是个无趣的人。在咨询结束阶段,小文敢于面对自己内心对朋友的渴望,不再认为成绩是交友的唯一条件,对自我的认识更为全面,看到自己性格的优势。同时,小文也逐渐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感受,思维方式更有弹性,开始尝试在学习和交友之间找到平衡。

猜你喜欢

小文舍友交友
孔子论交友
同一条毛巾
无债一身轻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天门石
七步之才
事半功倍
我家的小文(2)
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