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全腔镜下Studer 原位新膀胱术的护理
2019-01-15陈敏娜戴韻
陈敏娜 戴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及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该术式具有保留排尿功能的特点,易被患者接受。随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因其拥有三维放大10 倍手术视野,7 个自由度的器械臂,非常适合盆腔部位的手术,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 RARC)已成为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新的治疗标准,但多数使用的是体外尿流改道(ex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 ECUD),这样可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1]。随着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机器人辅助下的全腔镜下尿流改道(in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ICUD)陆续开展,与 ECUD相比,ICUD 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切口的疼痛、 预防肠管长时间暴露于体外引起的功能紊乱、 减少体液的丢失,而全腔镜下原位新膀胱术更是ICUD 中复杂、技术难度大的一种[2]。现将我院2017 年5 月至2018年12 月收治的20 例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全腔镜下Studer 原位新膀胱术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20 例,男 17 例,女 3 例;年龄 33~72岁。病理报告均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20 例患者中首次膀胱镜活检发现10 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 术后复发 9 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 1例,均行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全腔镜下Studer 原位新膀胱术治疗。20 例患者手术时间(416.5±42.2)min,术中出血 (102.4±35.5)mL,术后肛门排气(3.57±0.67)天,盆腔引流管留置时间(8.8±3.55)天,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15 天,术后住院时间(15.7±6.17)天,带输尿管外支架管出院,术后 1 月返院拔除。术后2 例发生肠梗阻,2 例发生尿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全腔镜下Studer 原位新膀胱术是泌尿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因为术中不仅涉及到泌尿系统,还涉及消化系统,且手术费用昂贵。虽然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有积极的态度,但是缺乏对新开展手术的了解,对手术风险提出质疑,对术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和以后的生活质量表示担心。责任护士用简单通俗的言语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机器人手术的方法、原理、安全性及预后,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提出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机器人手术仍然是医生主刀,先由医生通过腹壁建立通道,将机器人手臂安装进入腹腔,在医生的操作下完成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及普通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具有创伤小,精确度高,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与焦虑。
2.1.2 术前指导及皮肤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患者需要配合的事宜,指导有效咳嗽深呼吸、正确穿戴抗血栓压力带、 利用图片讲解并示范自控镇痛泵(PCA 泵)使用方法和副作用,发放术前健康教育手册,让患者及家属仔细阅读,有问题及时反馈并解释。告知患者术前1 天、术晨使用皮肤及手清洗消毒液对下腹部皮肤(包括脐部)清洗消毒。
2.1.3 肠道准备 该手术是全腔镜下采用回肠制作新膀胱来完成尿流改道,由于肠道中残留粪便含有大量细菌,所以术前肠道准备不完善会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影响手术的成功,因此术前肠道准备保证肠管清洁成为了重中之重。入院后遵医嘱口服肠道抗生素(灭滴灵、可乐必妥片),抑制肠道细菌,预防术后感染;术前2 天进食无渣半流质饮食;术前1 天进食流质饮食;术前晚8 pm 禁食、12 mn 禁饮[3];术前1天4 pm 口服复方硫酸聚乙二醇散2 盒用温水泡成4 000 mL 进行全肠道灌洗。肠道准备期间按医嘱补液,补充能量,增加对手术的耐受力。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及病情的变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2 引流管护理 术后留置有胃肠减压管、 盆腔引流管、输尿管外支架管、导尿管和深静脉导管。做好各导管的标识,并且妥善固定,术后导尿管属于高危导管,做好高危导管的标识。保持各引流管通畅,翻身活动时避免扭曲、折叠,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状,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引流袋不能高于引流管口,防止返流,每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更换引流袋,避免感染。本组15 例患者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管,均在肛门排气后予拔除,留置时间为(3.7±1.25)天;20 例患者均在盆腔引流管无液体引出后拔除,拔管时间为术后(5.8±3.55)天;2 例患者因肠梗阻分别再留置胃肠减压和肠梗阻导管,肠梗阻解除后予拔除;20 例患者均于术后15 天拔除导尿管,带输尿管外支架管出院,出院后1 月遵医嘱门诊拔除。
2.2.3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1 周后进食流质饮食,然后过渡到半流质、软食。进食后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不适,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处置。
2.2.4 疼痛护理 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切口小、创伤少,减轻了由于手术创伤所引起的疼痛,加快了康复的速度。术后常规使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静脉注射镇痛,止痛泵按需给药。术前及术后向患者及家属宣教PCA 止痛泵的作用、用法及副作用,确保患者及家属在术后能正确、安全的按需使用。指导患者可先按压PCA 止痛泵15 min 后再进行翻身活动、咳嗽等,以缓解疼痛。本组20 例患者术后均使用PCA止痛泵,镇痛效果理想,术后疼痛评分为0~3 分。
2.2.5 活动指导 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呼吸、胃肠、运动、 循环等多系统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1 天离床活动 1~2 h(包括床沿坐、站立、病房内行走),行走 25~50 米两次;术后第 2 天离床活动 2~4 h,行走 25~50米 4 次,活动前有疼痛不适者,按压 PCA 镇痛泵15 min 后再活动。活动期间自我感受不适可中止活动。本组 20 例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为(1.8±1.15)天,患者活动后无不适情况。
2.2.6 排尿功能的锻炼 新膀胱术因为没有逼尿肌和控尿神经支配,所以失去了生理排尿反射,难以自行排空,所以必须采取蹲位或者坐位利用腹压排尿。指导患者导尿管拔除后进行有规律地腹肌锻炼, 3~6次/天,每次10 min,呼气时收缩腹肌,保持3 s,吸气时放松,加强腹肌收缩力,使患者在收缩腹肌时贮尿囊内的压力高于尿道闭合压, 顺利完成排尿过程[4]。Kegel 盆底肌锻炼亦称耻骨肌自我锻炼法,对预防和治疗盆底肌肉薄弱所致的尿失禁有积极意义。患者平躺、双膝弯曲,快速收缩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紧闭尿道、阴道及肛门,然后快速放松,收—放为一个动作,连续做 8~12 个快速收放会阴部肌肉运动后休息10 s,再做 8~12 个缓慢式的收放会阴部肌肉的运动,并保持10 s 收缩,再放松10 s,重复以上3 个步骤,每天练习 3 次,每次做 20~30 组运动[5]。本组 10例患者拔除导尿管后能即刻控尿,8 例患者术后有轻度尿失禁,2 例患者术后有中度尿失禁。
2.2.7 并发症护理 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出血、感染、尿漏、肠梗阻、肠瘘、下肢静脉血栓、尿失禁等,本组2例发生肠梗阻,2 例发生尿漏。
2.2.7.1 肠梗阻 腹腔镜CO2气腹导致腹膜后酸化,影响肠蠕动[6],腹部手术创伤和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可引起肠壁水肿和渗出,全麻后胃肠功能抑制,这些原因导致术后早期肠梗阻,一般发生在术后2 周以内[7,8]。本组 1 例患者术后第 4 天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全腹CT 检查提示肠腔积气积液,肠管肠壁水肿、增厚;另1 例患者术后第5 天出现腹痛、腹胀、腹部膨隆明显,听诊肠鸣音消失,经CT 检查确诊为低位肠梗阻。遵医嘱均予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其中1 例患者给予留置肠梗阻导管)、静脉输注高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静脉注射生长抑素、加强活动等对症治疗3~8 天后症状缓解,恢复饮食。
2.2.7.2 尿漏 放置输尿管外支架管可以将新膀胱旷置,减少了尿漏的发生,但如果输尿管外支架管引流不畅,而新膀胱的回肠黏膜分泌粘液较多,容易导致导尿管堵塞,新膀胱内压力增高而出现尿漏。本组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当天、术后第2 天发生尿漏,表现为导尿管和输尿管外支架管引流不通畅,盆腔引流管引流液清淡、量大,每日盆腔引流量为100~1 000 mL,引流液肌酐测定确定为尿液。遵医嘱严格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尿管外支架管,每日用生理盐水接一次性冲洗器低压缓慢冲洗导尿管,保持输尿管外支架管和导尿管通畅,每日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同时加强营养、预防感染,2 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8 天、10 天盆腔引流管无液体引出后予拔除。
2.3 出院指导
2.3.1 输尿管外支架管带管出院的指导 输尿管外支架管接引流袋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松脱、牵拉、扭曲、受压,若发现引流不畅时,可用双手挤捏引流管,必要时回院遵医嘱予1~2 mL 的注射器低压冲洗,操作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术后1 个月可拔除。本组20 例患者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遵医嘱1 月后拔除输尿管外支架管。
2.3.2 随访 出院时大部分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未完全建立,出院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督促和指导,不能很好的进行排尿功能的锻炼。制定每月1 次电话随访,建立微信群,随时微信平台咨询与定时来院复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3 小结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全腔镜下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减轻了患者痛苦。在护理上配合做好术前健康宣教、肠道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导管护理,活动指导,疼痛护理,加强并发症观察及新膀胱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