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的脱贫路,从一把扫帚开始

2019-01-15栾雨嘉

农民文摘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钱草皮扫帚

“来看看纯手工制作的精品扫帚喽!杨木的把子,钢筋的环子,银身的盘绳,柳树的头……”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一位叫郭红军的老人一边嘴里吆喝着,一边低头赶制手里的活计。

只见,他挑选好上等的蓆芨草,用一双黑色的大手从上到下反复摩挲着,过滤掉那些多余的草皮,之后将蓆芨草穿进钢筋环一小截,再用一头削出尖的木桩将蓆芨草底部敲打整齐,这是制成一把扫帚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样来回摩挲,手不疼吗?”记者问。他咧嘴淡淡一笑:“不疼,习惯了。”那双手,粗糙极了,遍布着老茧以及被草拉出的伤口。一个贫困户,靠着扎扫帚,养活了一个家庭,并把扎扫帚变成了他引以为豪的“事业”。

今年66岁的郭红军小声呢喃着:“以前我的命苦啊!”

郭红军是个孤儿,小时候靠着政府救济和邻居们施予援手,勉强度日。2013年12月24日,是一个让郭红军的生活苦上加苦的日子。那时郭红军在县城工地当架子工,没留神,从20米的高架上摔了下去。这一摔,郭红军的身体残疾了,左腿摔成了三截,缝了157针,右边的肋骨也全部摔断了,能接上的只剩8根,他仅有的一点靠体力挣钱的指望也“摔”没了。老伴患有胰腺炎、气管炎等多种疾病,郭红军时常打趣妻子:病多得就跟毛线头一样,捋不清。2015年,郭红军被评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光靠政府不行,他为一家人的将来动起了脑子。想来想去,他便捡起小时候跟老人们学过的手艺——扎扫帚。之后,他与家人经常去河西镇割蓆芨草。郭红军说:“那里的草是实心的,不软不容易断,用来做扫帚最合适!”割草、选草、剥草皮、把草穿进自制的钢筋环……制作每一把扫帚都要来回重复这些步骤,但他却没有不耐烦,只是更加精益求精。路过他家门口的村民们时常能看到:一位老人从白天劳作到黑夜,一丝不苟在家里扎着扫帚。

2017年,郭红军卖一把扫帚能挣17~18元,有些村民看不上他的工作,觉得那是“小钱”。但郭红军说:“小钱看不上,大钱就挣不来,小钱是大钱的‘根’。”除了扎扫把,他还搞了点副业。除了自己的0.2公顷土地外,他还要了别人不种的0.13公顷的土地,种了小麦、青稞等农作物。他还养了几头母猪,一头可以卖到3000元。他种地不光为了自己吃、卖钱,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加工成饲料,另外,扎扫帚剩余的草,他也用来喂牲口,这样就节省了很大一笔买饲料的开支,卖猪赚钱同时又精打细算省了饲料钱。

最难能可贵的是,郭红军有一种“品牌意识”。凡是出自他手的扫帚,必属精品。郭红军一天做两把扫帚,一把花费5个小时。他说:“我的扫把保质保量,每个重2公斤,绝对不会缺斤短两、偷工减料。我会把草皮剥干净,使用钢筋而不是铁丝固定,这样做出的扫把质量高,使用寿命长,不会边扫边散开。”他还自己制作了一个小名片,上面写着“精品扫帚,假一赔十”。

虽然遭遇不幸,但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郭红军忘不了党和政府还有乡亲们对他的关怀与恩情。他觉得做出高质量的扫帚,靠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对社会的回馈。由于信誉高,产品质量好,不仅贵德县各个单位前来订购,他的扫帚还销售到了青海湖、湟中、西宁等地。有的人还慕名打电话求购,他的一把扫帚卖到了35元。

“我一年能做1000把扫帚,能挣2万元,现在扎扫帚挣钱是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加上养猪、种地,还有产业到户资金的分红,去年我们家脱贫了。我还是想做好我的扫帚‘事业’,让人们用上精品扫帚……”郭红军说。

猜你喜欢

小钱草皮扫帚
阅读理解专练(五)
西藏地区草皮移植技术在铁路、公路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警惕朋友圈里的“小钱”骗局
冰岛草皮屋
《女巫的扫帚》
一切交给扫帚
寻找魔法扫帚
不会骑扫帚的小巫师
一个村子的草皮经济学
糖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