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2019-01-14熊冰彬
熊冰彬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教育技术迭代,本文依托校园网络教学平台自行设计和开发的《物流基础》网络课程个案为例,阐述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工作。
一、《物流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意义
(一)《物流基础》课程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
《物流基础》课程是面向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十五六岁学生接受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的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课程承担专业启蒙,点燃专业学习热情,筑造职业梦想的重要责任。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做准备,为实现培养素质全面、技能过硬的一专多能的技术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起到奠基作用。
(二)传统课堂很难实现个性化教学
我校班级学生的入学分数差距大,如普通中专班级最高分486,最低分303,分差183分,3+3学制班级最高分552,最低分471,分差81分。这就说明班级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差异明显。传统课堂的统一教学、统一进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学习,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物流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
(一)建设的标准
根据《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标准》等相关文件,在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编制数字化教学资源完成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建设脉络清晰的课程框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基本资源应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颗粒化程度较高、表现形式恰当;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充分体现课程特色及区域特点的原创性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带动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课程资源建设。
(二)教学对象分析
笔者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调查问卷的问题根据学习时段分为三部分。课前预习阶段,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预习新知识,而且不喜欢单纯地阅读教材知识点。课堂学习阶段,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无法确保每次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而且课堂上如果没听懂时只有极少数同学会向老师提出来。被调查学生还表示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主要是害怕在公众面前发表观点,或者害怕回答错误。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因为《物流基础》是面向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他们年龄小,接触社会少,所以我将章节内容改成话题,课堂以讨论话题切入,每个话题是对应一个教学项目。部分话题如下表所示:
(四)教学的实施
下面以话题《环保,物流人义不容辞——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绿色物流》为例,谈谈课程的实施过程。
1.课前
上海已率先从今年的7月1日开始实施了垃圾分类,我市也有多个小区开始号召实施垃圾分类。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垃圾分类教程让学生自学垃圾分类方法的简易教程,并设置了10道垃圾分类的进行简易的学习成果,本环节的答案设置为“答后即时可见”,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2.课中
本话题从身边的垃圾分类话题展开,通过讨论不同的垃圾该怎么处理,引出回收物流技术和废弃物物流技术。同时引入除了从上述逆向物流技术上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在供应链上游提前介入的观点。本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日常教学活动的中心仍然是师生面对面交流为主。所以,教师在课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平台完成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进度。同时,性格相对内向的同学也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自信。
3.课后
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课程PPT和教学视频,以及课程内容小结,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并完成课后检测。另外,放置关于该话题的几个外网链接,让学生紧跟物流时尚前沿,把握热点、焦点和痛点。
三、结语
网络课程建设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合理评估,精选学习材料并推送,积极准确地向学习者反馈,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感知、信息输入、信息理解和信息组织,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较清晰的自画像并可以不断改善。通过清晰的课程功能定位、优秀课程团队的建立、及时课程資源和学习数据的维护等是保障网络课程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