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
2019-01-14韩冰
韩冰
中国制造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仍未完成,如果直接跨步踏入智能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如何把握智能化制造的机遇予以了分析,本文旨在通过两个层面的战略解析,让中国制造业平稳过渡到智能化时代。首先,利用软性制造+BOP战略,升华工业3.0,守护中国制造的地位;其次,通过独角兽+PPP战略,放眼工业4.0催化“中国智造”的崛起。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全球制造业版图发生了巨变。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份额快速崛起,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市场份额快速下降的同时,揭开了以智能制造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制造业是维系着中国发展的命脉产业,2018年中国GDP里面,制造业占比29.4%,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回顾前几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都带来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在新一轮的工业浪潮当中,中国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制造又该何去何从?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范围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政府在《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是继蒸汽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电力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的又一次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环保,量子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后续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社会5.0战略”等,中国政府也于2015年5月下发了《中国制造2025》。一个个国家级战略部署正在加快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
区别于前几次,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系统创新,由于影响的范围之广且涉及领域之多,所以我们很难针对一个特定的因子进行独立的分析。事实上,我们能想象到的所有宏观变量,包括GDP、贸易、投资和就业等,都会受到影响。身边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制造业和运输业都会受到波及。同时新一轮革命将对政府、企业、包括个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2010年,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例如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资源消耗大,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等。联合国产业分类提及的750余个类别中。只有中国拥有所有的门类,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当今社会,要素融合是必然趋势。任何个体、组织只有在融合发展中,才能获得新的动力。中国制造业要想强大,必然需要产业的融合和联动发展。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才是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制造业正在逐渐的由传统B2C向C2B转变,智能制造一定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相互融合。完全互联网化、人工智能化的制造业体系,迫使传统制造业如果不去主动改变,必然迎接他们的会是凛冽的寒冬。
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的比较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指引制造业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举措,其首要任务都是要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但从发展基础、发展程度和发展目标上来看,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发展基础
德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位于全球领先行列,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目的在于巩固德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之相比,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在创新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短板,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我国跻身全球制造强国之列。
(二)发展程度
德国是在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推行“工业 4.0”,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保障。而中国制造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仍未完成,所以情況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三)发展目标
德国工业4.0旨在推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注重理念的发展以及模式的创新。而《中国制造2025》是关于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侧重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希望能解决我国在制造业创新水平、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战略计划进行比较,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格局一直在变,企业要面临来自各界的压力。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是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由低到高的演进历程。与之不同是我国在跨跃式发展历程中,民营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些民营企业缺少机器大工业阶段的熏陶,其工业基础并不很牢固。中国制造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仍未完成,如果要直接跨步踏入智能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如何把握住智能化制造的机遇予以了分析,本文意在通过两个层面的战略部署,让中国制造业平稳过渡到智能化。首先,利用软性制造+BOP战略,升华工业3.0,守护中国制造的地位;其次,通过独角兽+PPP战略,放眼工业4.0,催化“中国智造”的崛起。
(一)软性制造+BOP战略,升华工业3.0
商业模式是制造业的根本之一。工业4.0时代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以顾客为中心,解决顾客的所有问题。那么,未来制造企业不光要进行硬件的销售,最重要的是提供售后和后续服务,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这就是所谓的软性制造。
世界经济金字塔底层(BOP)坐拥着最庞大的消费群体,蕴含着巨大的、迟早要释放出来的潜在购买能力。2002年Prahalad & Hart提出了BOP战略以来,在国际商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在中国的BOP市场优质低价的名创优品获得迅速发展,就是因为其综合性能符合了BOP群体的价值偏好。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目标市场当然不能局限于国内市场,实际上,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探究进行以满足世界上的BOP市场需求为目标的软性制造活动,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充分展示了“世界养育中国、中国回馈世界”的主旋律。以非洲为例,2012年,非盟通过了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中非合作关系,中国在非洲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港口、电站、通讯等。并且每年投资额增长速度都超过10%。对于中国参与建设的工程,非洲方面普遍评价很高。当然,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升级,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发展,情况会有一些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中非合作的经济价值。因为中国制造业即便要转型,也非一日之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低端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而且中国制造出口,在投资和产业转移方面,非洲也是一片非常不错的蓝海。
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势必会遭到越来越多西方的干涉和阻挠,像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一样,从长远来看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还会愈演愈烈。那么在西方市场前景难料的情况下,通过软性制造保持并开拓其他海外BOP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抵御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独角兽+PPP战略,放眼工业4.0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下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在《中国独角兽新经济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提及了近两百余家独角兽企业,制造业非常少,估值在100亿美元以上大型制造业企业一个也没有。而估值比较高的,多数在电商、物流、文化娱乐等领域。所以,国家应该重点培育自主品牌和制造业,拓展全球市场。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为契机,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独角兽制造企业。
公私合营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政府与企业签署特殊合作协议,建立起“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合作模式,据此,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企业的投资风险减小。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公益性较强的行业,因为需要综合考虑合作项目和考虑政府参与的形式、程序、渠道、范围与程度等因素。21世纪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同行,而是时代。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制造业本身,都需要来一场观念革命,改掉陈旧的思想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公私合营模式,将服务、管理和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催化中国特色制造业独角兽的诞生。
综上所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首先,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智能制造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掌控力。其次,政府通过扶持独角兽制造业,扩大对智能制造软、硬件基础研究的影响力,突破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最后,以政府为媒介,推动官、产、学、研、用合作的PPP模式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催化整个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革新,正在发生,我们无法逃避。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确立一条符合自己的道路,让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中国制造的机遇。(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