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社论的制度性研究

2019-01-14李雪佳

今传媒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论

李雪佳

摘 要:《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在1989~1991年间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国际势力渗透,国内外敌人攻歼的大环境下,其社论作为政论性的评论,《人民日报》成为维护全党全国在政治局面和思想上安定团结的中心。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社论关键词的分析,透析制度性研究中社论性质的特点、论证方式的支撑作用以及社论的特点对其制度性的保证、完善作用,指出党及时有力地运用党报党刊的政治倡导与宣传教育的作用,明确社论的使命与任务,为我国保证了持续发展的稳定前提,维稳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论;制度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28-04

一、引 言

社论通过集体选题、讨论等程序,代表编辑部意见,尤其《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社论有指明方向、提出任务、交代政策,宣传教育群众、鼓动号召人民群众坚持社会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重大作用。

1989~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重大困难摆在社会主义阵营面前,社会主义中国也受到冲击。在这样的国内外大环境下,《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作为党的喉舌,就成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宣传阵地。其社论分析形势,引领方向,维稳大局,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与20世纪90年代风云巨变不同,今天党报面临着新的挑战——商业化倾向明显。尤其基于市场化工作的各大媒体,更重视媒体的商业功能,却使政治色彩大幅度减弱。新时期党报社论应怎样谈思想、讲政治,怎样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行主旋律教育,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鼓与呼,对《人民日报》社论研究会给我们提供许多可资参考的经验。

二、1989~1991年《人民日报》社论选题分析

《人民日报》社论按照评论对象不同可分为针对国内事件的社论和针对国外事件的社论两大类。

(一)《人民日报》针对国内事件社论选题分析1989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43篇,其中涉及稳定、社会主义各5篇,涉及改革3篇,党建和青年学生各2篇,其他21篇议题不一。1990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57篇,其中涉及稳定9篇,涉及党建3篇,涉及社会主义和青年学生各2篇,涉及改革1篇,其他23篇议题不一。199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52篇,其中涉及社会主义4篇,涉及党建3篇,涉及改革2篇,涉及稳定和青年学生各1篇,其他28篇议题不一(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知,从1989~1991年《人民日报》社论的关键词来看,涉及稳定的共有15篇,数量最多,占比15.33%。涉及社会主义的共有11篇,数量其次,占比11.25%。涉及党建的有8篇,数量再次,占比8.18%。涉及改革的共有6篇,占比6.13%。涉及青年学生的共有5篇,数量最少,占比5.11%。

通过各关键词占比的不同可知,稳定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社论议题。社会主义和改革成为这一时期方向性的社论议题。党建成为这一时期新的社论议题。青年学生成为这一时期最具针对性的社论议题。

1.《人民日报》社论选题的性质

以下从指导性和权威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党性三方面分析关键词议题下1989~1991年社论的性质特征。从社论的特征入手具体分析社论的制度性特征以及社论的特征是如何支撑并贯彻制度性,以鲜明的倾向性报道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主旋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方向上的保证。

指导性和权威性的社论最多,有32篇。党性特征的社论其次,有9篇。政策性和针对性的社论最少,有5篇。针对性主要是一些更细致的方面,如人口问题、军民团结问题、工人阶级问题、妇女解放等各类国计民生的问题。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社论议题“稳定”最具指导性和权威性。社会主义和改革作为这一时期方向性的社論议题次之。党建作为这一时期新的社论议题,集中体现着党性。青年学生作为这一时期最具针对性的社论议题,是政策性和针对性的集中体现。

2.《人民日报》社论选题的论证

以下从社论的论证方式入手具体分析社论的制度性特征以及社论的论证方式是如何服务于制度性,坚持主旋律教育,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

解释说明的最多,有35篇。在稳定、改革、社会主义、党建、青年学生各议题下分别有13篇、4篇、8篇、7篇、3篇。宣传倡导其次,有9篇。在稳定、改革、社会主义、党建、青年学生各议题下分别有2篇、2篇、3篇、0篇、2篇。呼吁号召最少,只在改革下有1篇。

关键词不同社论论证方式也不同。解释说明占比最多,在各个议题下都占比5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解释说明这一论证方式本身特点决定的,不论哪一类议题,解释说明在社论的开头部分都是很必要的。宣传倡导这一论证方式在各个议题中均有出现,宣传倡导这一论证方式的力度和作用方向,主要用于在青年学生中宣传主旋律,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呼吁号召这一论证方式仅在改革下有出现,占比在15%以下,这是以呼吁号召为主体,最后落实到呼吁号召作用上的一大议题,但是由于这一论证方式本身的特殊性,它可以在每篇社论里都被使用,主要是看话语表达方式。

(二)《人民日报》针对国外事件的社论选题分析

1989~199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152篇,其中对外关系39篇。1989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43篇,其中对外关系9篇,涉及朝鲜的有2篇,涉及苏联的有1篇,涉及访问的有2篇,涉及建交的有2篇。1990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57篇,其中对外关系17篇,涉及朝鲜的有4篇,涉及苏联的有1篇,涉及访问的有1篇,涉及建交的有6篇。199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52篇,其中对外关系13篇,涉及朝鲜的有3篇,涉及苏联的有1篇,涉及访问的有3篇,涉及建交的有2篇,其他有5篇(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知,1989~1991年《人民日报》社论中关于对外关系的部分涉及建交的最多,有10篇,并在1990年出现最高峰。涉及朝鲜的其次,有9篇,最高峰同样出现在1990年。涉及访问的再次,有6篇,最低谷出现在1990年,最高峰出现在1991年。涉及苏联的最少,有3篇,平均一年一篇。可以看出,1990年是国内稳定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出现建交高峰,与朝鲜关系高峰,但同时出现访问低谷。

三、1989~1991年《人民日报》社论关键词议题下的特点分析

本部分关键词依据评论对象分为针对国内事件的关键词和针对国外事件的关键词两大类。

(一)《人民日报》针对国内事件的关键词议题下的社论特点分析

党报社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着重从思想高度上解释问题,是把社会生活中有代表性或者人民困惑的现象上升到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解释,把人们的认识水平提升到党的政策高度,从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人民日报》因其特殊地位其社论更是政策以及中央精神的风向标。

1.《人民日报》社论选题的性质

指导性和权威性在所能代表1989~1991年的关键词议题下所占的比例鲜明地体现了《人民日报》社论对大局的掌控,这都有赖于社论的制度性,并具体支撑社论代表媒体而非个人这一论述,体现了从党中央到编辑部的意见贯彻的体制性保障。作为中央机关报社论,最高级别的政论性报刊,其制度性遵循,规范化操作更为严肃全面。

政策性和针对性相辅相成,且服务于发展大局,不会造成性质性的变化。在青年学生议题下占比最重,这主要是由于青年学生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并结合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是党和国家针对青年学生直接发表谈话,使学生明了当前局势,理解事件性质,是坚持改革开放,守好维稳大局的关键一环。

党性很大一部分是在党的建设这一议题下体现的,占比80%以上。党开始聚精会神的抓党的建设,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制度性和党性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主客体转换的两方面,党性原则是社论制度性得以贯彻的保证,党性又通过社论的制度性有所表现,一是集体讨论的选题程序中社论委员会与全编辑部的结合;二是社论委员会成员中报社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结合。

2.《人民日报》社论选题的论证

解释说明主要是解释事件实质,说明当前形势,这种告知性的作用对当时国内外背景下稳定民心是很重要的,制度性便是保证这一告知性作用的真实性,并最大程度的发挥大众传播,是舆论引导作用的基础。可以说制度性是社论运转的基石,而社论通过论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又对制度性不断做出调整与完善。结合国情,结合当下历史背景,社论的刊发反作用于社论委员会、编辑部等各项程序性体制。《人民日报》社论成为全党、全国维护大局、维护稳定的先声。

宣传倡导主要以青年人为对象,以此统一思想,维稳青年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地位。社论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青年相信党和政府,积极参与改革,以正确思想为指导,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以我们作为第一人称,不署名,以党委、编辑部身份直接同青年对话,更亲切、直接有效、易于青年接受,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委领导编辑部的优势。

呼吁号召被作为辅助性论证方式来使用,呼吁号召式的语言风格,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作用。只有以制度性为基石,以编委会、编辑部为依托,这类话语才更有说服力,才能作为党的传声筒,才能代表国家意志。我党发挥了《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工具作用,通过紧急态势下党委领导编辑部的方式稳定了社会发展大局。

(二)《人民日报》针对国外事件的关键词议题下的社论特点分析

我国国内建设与改革坚定不移,不受外界环境本质性的影响,所以在对外关系中所体现的社论的性质特点大都为政策性和针对性,其服务于大局但不会对大局造成质的改变。又因为社论大都是礼节性评论,所以其论证方式大多为解释说明,介绍国外现状以及发表祝贺性言論。

1990年是最为特殊的一年。第一,我国新建交的国家达到三年中的顶峰,这是我国国内外境况的缩影,说明我国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攻击下初步维稳了社会主义方向,开始在亚非地区寻求战略伙伴,共同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第二,1990年我国出现了与朝鲜往来的最高峰,介绍朝鲜社会主义建设,是当时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携手并进的真实写照。第三,访问出现低谷,包括内外访问,说明这是我国稳定建设的关键一年。1991年访问量达到了最高峰,我国在国内外环境下成功坚持了社会主义。社论在与苏联交往方面一年一篇的量颇有一些形式感的意味,一是在于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两国隔阂未消,接洽不足;二是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出现重大失误。

社论通过对外关系折射出我国的历史境遇,通过解释说明起到了扶持、鼓舞与警示作用。

四、《人民日报》社论制度性特征的若干思考

社论的制度性特征是指一些特定的评论操作规范,包含两点,第一点是代表媒体而不是个人;第二点是集体讨论的选题程序。编辑基于党性原则服务于第一点便使得《人民日报》的社论由个人执笔到代表《人民日报》态度到代表党委意见,最后上升到国家意志。以下从社论的任务作用入手具体分析社论的制度性特征以及社论的任务作用与制度性的共生关系,以维稳大局,发展社会主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主要是立足实际,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说明当下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的有关指示,总揽全局,对当前形势做权威性透析,做总体性指导,重点在于当前形势和提出任务。社论能代表党和政府宏观把控的重要理论支撑,在于社论的制度性,社论的制度性保证社论代表党的声音与态度,而社论的任务作用则对社论制度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社论的制度性正是在这样的运转中不断发展完善的。

时代背景下党报社论的作用方式、任务效果是制度性与维稳大局之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达到有效后果提供依靠力量的同时贯穿整个社论运作过程。

(二)紧扣党的方针和政策

主要是紧扣党的方针和政策,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和方向性的事物加以评述,表明编辑部对此的认识,帮助受众认清这类事物的实质。重点在于编辑部对此的态度,而编辑部在制度性体系下,在社论委员会程序下就代表党的态度。这类社论最后落实到事情的实质上,因此多与解释说明连用。

由于青年人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认识不深刻,容易受到误导,而青年学生又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所以社论代表编辑部表明态度,描述形势,解释事实,对事物性质做出界定,帮助青年学生统一思想,最后做出方向性倡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党通过《人民日报》,通过编辑部,通过社论委员会,直接对话大学生这个群体,号召学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定性,发挥了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优越性。

(三)在重要节日代表集体发声

主要是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依托,就全局问题发表议论,分析形势,提出任务,重点在于全局问题。以1990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为例。以党的生日为依托,分析形势,對党内同志提出了任务与要求。党媒在社论中与人民群众做出联系,对自身工作与建设作出要求,是非常有建设性意义的,这是对社论制度性的一大发展。

此处的重要节日还包括国外的节日,都属于礼节性评论。从国家外事活动的高度发文,寻求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阵地,维护亚洲稳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五、结 语

纵观改革开放至今,《人民日报》社论见证了中国四十年的风云政治。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社论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紧密结合新时期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指导作用。

本文以《人民日报》社论为依托研究社论制度性,回顾《人民日报》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一大的国际背景下有关制度性的发展脉络是想为当今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加强与同级党委之间的政治联系,自觉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把握好文章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做好意识形态的灌输工作,发挥主流媒体的旗帜作用,维稳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与警醒,并结合思想教育原理与方法,对社论的宣传教育功能做出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米博华.党报评论的定位与发展——关于党报评论工作的交流[J].中国记者,2005(6):10-11.

[2]赵永华,赖华榕.党报话语里的“公信力”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社论、言论数据库(2002—2009)的内容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7):43-46.

[3] 沈正赋.传播仪式观视阈下中国政治图谱的演变——基于《人民日报》国庆日头版报道及社论的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2):69-74.

[4] 常理.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J].文化软实力,2018(9):57-62.

[5] 罗影.党报社论在根据地宣传工作中的导向功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7.

[6] 李峰.想发声 敢发声 会发声——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党报评论工作的一点思考[J].传媒观察,2017(8):69-70.

[7] 徐聪.应当加强党报的评论工作[J].新闻爱好者,2006(9):39.

[8] 刘锋.“南方谈话”前后我国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话语分析及其启示——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9):144-149.

[9] 《人民日报社论全集(结束徘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10]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社论
对傅立鱼任编辑长时《泰东日报》社论分析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新年献词里的“中国梦”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