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噻虫·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防效研究

2019-01-14司传权左仁勇张建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飞虱若虫稻飞虱

司传权 左仁勇 张建峰

摘要    为验证25%噻虫·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吡蚜酮90 g/hm2在稻飞虱2~3龄若虫盛期用药的防治效果较佳,在施药后5、10、20、30 d,25%噻虫·吡蚜酮90 g/hm2与25%噻虫·吡蚜酮60 g/hm2、25%吡蚜酮45 g/hm2、25%噻虫嗪45 g/hm2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由此表明,噻虫·吡蚜酮对水稻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稻飞虱;25%噻虫·吡蚜酮;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3.4;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09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为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其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

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6~28 ℃,相对湿度8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凡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年份易发生。高密植稻田的小气候有利其生存。褐飞虱耐饥力较差,成虫3~6 d、老龄若虫3~5 d即饿死,因而食料是否充足,对褐飞虱翅型变化、繁殖力和发育速度都有影响。褐飞虱不耐寒,在0 ℃条件下,长翅型成虫4 d即死亡,卵7 d即不能孵化。抗性品种植株中,α-氨基丁酸和草酸含量却较高,不利于褐飞虱繁殖和生存;而感虫品种植株中α-谷氨酸、游离氨基酸和α-天门冬酰胺和含量较高,可刺激稻飞虱取食,导致迅速繁殖,在偏施氮肥和长期浸水的稻田,较易暴发。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幅度较褐飞虱宽,能在15~30 ℃下正常生存,要求相对湿度80%~90%。初夏多雨、盛夏长期干旱易引起大发生。在华中稻区,迟熟早稻常易受害。灰飞虱为温带地区的害虫,适温为25 ℃左右,耐低温能力较强,而夏季高温则对其发育不利,经常在夏季雨后出现。若多施或偏施氮肥,导致稻株叶色浓绿、徒长和茎秆幼嫩,会为稻飞虱提供氮素营养物质,使其危害较重。

为了牢固树立科学防控、绿色防控理念,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绿色防控、减量控害”原则,全面有效打好水稻穗期病虫防治主动战、总体战[1-2]。在使用农药时,严格按照先试验后示范推广的科学精神。本试验主要验证25%噻虫·吡蚜酮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生产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用药成本,做到绿色防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試验地位于淮阴区新渡口街道朱集村,前茬为小麦,土质为砂壤土,pH值7.5。目前该地区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为主。经过前期防治,田间发生数量较低。8月8—9日普查,白背飞虱:移栽田平均虫量为33.5头/百穴,直播田平均虫量8.7万头/hm2,与去年同期虫量相似。灰飞虱:平均虫量41.7头/百穴,略高于去年同期。褐飞虱:目前在灯下、田间均未查见。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8号。淮稻8号于2004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是淮安市农科所从武育粳3号天然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中粳新品系,其原代号为淮9926。经多年试验试种,淮稻8号表现出优质、高产的特性。

供试药剂:噻虫·吡蚜酮(总有效成分含量为25%,噻虫嗪含量为17%,吡蚜酮含量为8%),河北中天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吡蚜酮(对照药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市购;25%噻虫嗪(对照药剂),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市购。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25%为噻虫·吡蚜酮30 g/hm2(A)、25%噻虫·吡蚜酮60 g/hm2(B)、25%噻虫·吡蚜酮90 g/hm2(C)、25%吡蚜酮45 g/hm2( D)、25%噻虫嗪45 g/hm2(E)、清水对照(CK)。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8个小区,各小区组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20 m2。

1.4    试验实施

于 5月5日拌种落谷,秧龄为39 d,施用45%复合肥300 kg/hm2、尿素240 kg/hm2,整地放水,于6月14日将大苗移栽至大田,6月25日追施碳酸氢铵450 kg/hm2。淮稻8 号抗倒性强、茎秆坚韧,株高约97 cm。分蘖性中等偏强,全生育期152 d,与镇稻88相仿。叶片宽、长适中,穗直立,受光姿态好,易脱粒。播种时间为5月上下旬,播种前对种子预处理,使用901等药剂浸种,6月中旬进行移栽。一般控制行株距为23 cm×14 cm,每穴3~4苗,施基蘖肥与穗粒肥(6.5∶3.5)。前期浅水促蘖,栽后20 d达穗数苗时适度搁田,最高茎蘖数控制在450~480万/hm2。后期干湿交替,养根保叶。

施药时间为9月5日,晴朗天气,水稻为齐穗灌浆期,稻飞虱处于2~3龄若虫盛期。试验期间平均气温为20 ℃。药剂用电动喷雾器兑水375 kg/hm2进行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田间灌深2.5 cm左右浅水层,让其自然干后按常规排灌。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每个处理平行跳跃调查10点,每点2丛。药后1、5、10、20、30 d调查褐飞虱的虫口数量,计算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数-处理后虫数)/处理前虫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施药后1 d,各处理的防效为13.93%~53.53%;施药后5 d,各处理的防效为78.83%~89.53%;施药后10 d,各处理的防效为83.70%~94.70%;施药后20 d,各处理的防效为80.77%~96.03%;施药后30 d,各处理的防效为77.27%~94.50%。由此说明,施药后5、10、20、30 d,25%噻虫·吡蚜酮30 g/hm2(处理A)的防效较其他处理均最低,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而25%噻虫·吡蚜酮60 g/hm2(处理B)、噻虫·吡蚜酮90 g/hm2(处理C)、25%吡蚜酮45 g/hm2(处理 D)、25%噻虫嗪45 g/hm2(处理E)之间差异不显著。结合褐飞虱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可以得出,25%噻虫·吡蚜酮90 g/hm2(处理C)在稻飞虱2~3龄若虫盛期的用药防治效果较佳,而在其他的水稻品种中也可以按照此用药及用量进行使用。

3    结论与讨论

噻虫·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内吸活性,具有高效、单位面积用药量低、持效期长的特点,对水稻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吡蚜酮90 g/hm2在稻飞虱2~3龄若虫盛期用药防治效果较佳,其他水稻品种也可以按照此用量进行使用。使用噻虫·吡蚜酮防治稻飞虱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28 d,在稻飞虱发生始盛期开始用药,喷雾应均匀;在大风天气或者预计用药后1 h内有降雨不应使用本品[3]。注意要充分发挥先进高效植保机械的作用,结合统防统治,要用足药量、水量,保證防治效果。使用噻虫·吡蚜酮时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抗性产生;施药时应避免药液漂移到其他作物上,以防产生药害[4]。噻虫·吡蚜酮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以及家蚕有毒,施药期间应避免对周围蜂群的影响,在开花植物花期、蚕室和桑园附近禁用。

据观察,试验期间没有出现药害情况,对水稻生长及有益生物没有影响。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已知150种以上,卵期主要有缨小蜂、褐腰赤眼蜂和黑肩绿盲蝽等,若虫和成虫期的捕食性天敌有草间小黑蛛、拟水狼蛛、拟环纹狼蛛、黑肩绿盲蝽、宽黾蝽、步行虫、隐翅虫和瓢虫等;寄生性天敌有稻飞螫蜂、线虫、稻虱虫生菌和白僵菌等[5-6]。

4    参考文献

[1] 冯国明.浅谈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J].今日农药,2009(9):33-34.

[2] 程云铃,汤凯毅.浅谈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J].闽东农业科技,2017(1):22-25.

[3] 潘成旺.水稻主要病虫害介绍:稻飞虱[J].湖南农业,2013(2):20-21.

[4] 罗守进.稻飞虱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1,1(1):1-13.

[5] 张贵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适用农药的用法[J].新农业,2012(7):47-50.

[6] 王志华,于静亚,沈锦,等.不同杀虫剂对外来入侵害虫菊方翅网蝽的毒力测定及防治效果[J].农药,2019,58(2):62-66.

猜你喜欢

飞虱若虫稻飞虱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Bph36介导的抗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捕食作用
中国水稻褐飞虱研究的文献计量及热点分析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