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转换拓展

2019-01-14侯传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青玉案借力心动

侯传涔

“借力打力”,作为太极拳法重要原则之一,其原意是不主动出击,而以反作用之力使进攻者受挫,而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则是指教师先不主动发问,而是借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产生的问题,或以学生彼此交流的内容为依托,一步步地将他们的思维引向纵深处,从而激活、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个体生命的发展。这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说法正相契合。

观摩特级教师李仁甫的一堂示范课《青玉案·元夕》,笔者不禁深深地折服于李老师“借力打力”的灵动智慧。下面就以他执教的《青玉案·元夕》为案例,谈谈笔者对“借力打力”引导型教学的粗浅理解。

一、借机整合:一个女子还是一群女子

“‘蛾儿雪柳黄金缕写的对象是什么?”生3的回答是“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位学生看似平常的回答,却点燃了李老师智慧的导火线。他深知学生的回答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于是又再次引领学生作深度思考:“这里仅仅是装饰品?”此问一出,立即打开这位学生的思维之门:不止装饰品,还会是什么呢?于是他的目光快速地扫描诗句乃至全诗,并联系已积累的文学基础知识,很快便把自己的答案修改为“实际上借指盛装的妇女”。看似普通的一问,竟唤醒了学生对“借代手法”的记忆。

当李老师要求学生概括下阕内容的时候,生5的回答是“下阕写了一个女子”。胸有丘壑的李老师立即抓住机遇,巧妙地引导道:“写一个女子?其他同学怎么看?”在这里,李老师连用两个问号,实际上是在给学生暗示:应该还有其他人吧,好好找找。于是生6很快抢答道:“写了一群女子。”显然,这位学生的思维进入了盲区。此时,李老师非常机智地抓住生3和生6两位学生的矛盾点,并且把这两个不同的说法合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下阕究竟是写了一群女子,还是写了一个女子?”于是整个课堂沸腾起来,生8、生9、生10等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

以学生的交流内容引出新的问题,用彼此的矛盾点激活课堂,把不同的问题整合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使他们在热烈的争辩中渐入文本深处。看到这里,笔者似乎感受到李老师“坐山观虎斗”的窃喜,不禁佩服他“无心插柳柳成阴”的课堂引导艺术。

二、借机转换:从文字考证派到文学审美派

法国哲学家徳勒兹说:“生成就是不断生成差异。有差异才能凸显师生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应直面“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而不是回避现场生成的问题,回到教师自己课前预设的完美思路里。唯有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才不会成为空头支票。

当学生为“一个女子还是一群女子”的问题争执不休时,李老师唤醒学生沉睡思维的目的已达到,于是他适时灭火,引导他们:“考证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可是,他还不善罢甘休,继而又顺势点起另一把猛火:“我们换个角度来研究研究,不做文字考证派,而做文学审美派。看看写一群女子和写一个女子,哪个更有审美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因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李老师深谙此道,机智地“借力打力”,引导学生从审美效果的新角度來看问题,使学生从思维困顿处跳出来,正如将正要撞到电线杆上的盲人及时拉开一样。

江苏卫视举办的《缘来非诚勿扰》栏目吸引了众多眼球,学生也一定不陌生。当生11说“这些佩戴蛾儿、雪柳、黄金缕的一群姑娘都非词人意中人,词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最终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时,李老师便互联其中大家熟悉的场景“24位女嘉宾都过去了,最后才亮出心动女生”,从而将一群姑娘和词人发现“那人”的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借助于这位学生的回答,李老师继续追问:“可是,心动女生长什么样子,词人有没有直接写出来呢?零落的灯光下,面目模糊,看不真切,你们能够想象出来吗?谁来想象一下?”

生12:素颜朝天,穿着一袭白衣。

师:依据是什么?

生12:辛弃疾是把心动女生和其他23位嘉宾放在一起写的,通过其他人可以看出心动女生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无意之间道出了词人使用的艺术手法。

众:对比、反衬。

师:对。既然是对比、反衬,那么只要准确地品味出其他23位女嘉宾的形象,心动女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一群女子形象如何?

……

师:辛弃疾的心动女生是素雅、内敛、高洁、沉静的。

从文字考证派转换到文学审美派,从心动女生的身份认定到心动女生的形象想象,李老师就这样借力打力,层层推进,“千百度”地将学生的认识由表象引向实质。这实现了学生之“力”与教师之“力”的良性互动,表现了李老师深厚的引导功力,展示了“借力打力”引导型教学的神奇魅力。

三、借机拓展:多次仿写与一次填充

在总结出“心动女生是什么样子”之后,李老师又继续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最终抵达目的地,对“为什么要写心动女生”有了深度理解。

仿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然而它在李老师的生成课堂上却屡见不鲜,尤其是这堂课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仿写:仿照戴望舒《雨巷》末段,把《青玉案·元夕》改写成一段现代诗。李老师根据学生的仿写,引导他们从意境上看合不合,从手法上看有何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同样的人物,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法” 。

第二次仿写:根据《雨巷》内容,改写《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灯火阑珊处”。通过仿写,学生对两者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体悟。

第三次仿写:根据杜甫《佳人》前四句,再改写《青玉案·元夕》的最后一句。仿写时,学生的思维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愉悦地放飞,轻松地走进文本的核心地带。

仿写之后,李老师仍然从容不迫,并不急于公布标准答案。为什么要写心动女生?当学生25回答“实际是词人自己”时,李老师顺势引出“香草美人”手法,并联系屈原、杜甫、王国维等人对这种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接着,李老师设计了“填空”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仿写王国维“三境界”中的前两种境界。通过“填空”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对“那人”有了多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指一位素雅、内敛、高洁、沉静的姑娘,更象征辛弃疾的自我品格,还可以象征事业、人生、学问的最高境界。

最后,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了本课“反衬手法塑造人物”“阅读诗词要知人论世”“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等三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对诗歌学习方法作了进一步总结:“首先要把握形象,其次要分析手法,最后要领会主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老师既重视学生生成的资源却又不局限于这种资源本身,既尊重文本却又不局限于文本本身。作为一个优秀的“助学者”,他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生成的资源出发,从文本出发,由点到面地拓展开来,使课堂资源最大化地呈现,从而带来语文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生成课堂灵动如水,这自然得益于教师的丰富学养,但更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一次次的自觉历练。唯有不断地自加压力、自觉历练,才会在“借力打力”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才不会惧怕课堂上现场生成的各种陌生和意外的气象。如果总是回避这样的气象,那么我们只能永远地陶醉于教案的完美和课件的奢华中,只能在传统的教学窄道里亦步亦趋。这就是李老师的语文课堂给我的有益启示。

[作者通联:江苏白塔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青玉案借力心动
您了解心动过缓吗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青玉案·元夕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润和借力音乐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锦诗:青玉案·元夕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