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的视角

2019-01-14张斗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百草园文体意义

张斗和

文本解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文本,往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蕴,更何况,选入教材的那些名篇佳什。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因此,选择适当的解读视角,可以更简洁更便当地进入文本,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惊涛骇浪。

进入文本的角度不是单一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审美趣味、阅读习惯的不同,解读文本的视角肯定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读者,由于着眼点、兴趣点、目的等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视角。而且,文本意蕴越丰富,解读的视角就越多。下面谈谈文本解读的几个常见的视角。

一、语义学视角

语义学解读理论认为,作品一旦脱离了原作者,进入社会阅读领域,作品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从语义学视角进行解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通过语义分析把握作品意义,它要求解读文本时,应紧扣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抓住文本中重点词句,从语音、词汇、语境等方面切入,从而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

笔者在解读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是从文本第9自然段一个特殊的词语“Ade”着手: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突然冒出“Ade”这么一句德语,而不用中文“别了”或者“再见”或者是自己熟知的日语或者俄语,来表现了童年的“我”告别百草园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呢?着重分析其语境意义:一是德语“Ade”本身词义。“Ade”为德语中告别时的简单口语呼号,多用于儿语中,表示一种亲昵、随意的语气,简单音节里倾注了儿童惜别的感情色彩。鲁迅在文中借用德语儿语“Ade”,维妙维肖地刻画了童年的“我”对百草园中的“朋友们”所表现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二是文本的叙述风格。该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儿童的视角来写的,极富语言的趣味性。具体到“Ade”一词,“其趣味性就在于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这与百草园的新奇、神秘色彩,以及全文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三是作者写作的心境。鲁迅是在处境很“无奈”的情况下,想通过写作,让儿时的甜蜜的回忆冲淡一下自己的“苦闷”。当无限童趣和欢乐的童年注入笔端,让他有一种释放感和轻松感,突然冒一句非常时尚的语言了,看似意外,实属正常。再联系它所处的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的关键位置,进一步探究本文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完成了从语义学角度解读文本的探索过程。

二、文体视角

文体视角的解读,就是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结构范式来解读文本。文本文体不同,其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表意功能以及情感抒发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文体也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许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思考愚公的做法是否科学,都会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无视文本的文体特征的偏差解读。从体裁上看,《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多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换言之,寓言中“故事”只是一个载体,故事所寄寓的道理才是其表达的目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如果我们解读文本时注意了寓言的特征,就会知道这个寓言故事不是历史,更不是有关地貌变动的客观描述,说具体一点,它是虚构的,是想象的。寓言最重要的是它的寓意:无限的人力一定能胜过有限的山,这是一种顽强的意志,这是一种始终不渝的精神。愚公的胜利不在实践,而在于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不少文本的文體存在交叉现象,也就是说,“这一篇”文本兼具两个或两个以上文体,那么解读时,我们就要根据文本,确定文本主要的教学价值所在,然后据此来确立文本解读的主要内容。

例如,北宋欧阳修的名篇《伶官传序》,题目明确为一篇“序”文,如果我们仅从“序”来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和把握这篇“序”的作用和意义,那么,这种解读因为没有触及文本的主要教学价值,可教性就不强。其实,从写作角度看,《伶官传序》是用议论文写的,算得上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皆由人事”,全文从“盛”“衰”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围绕“人事”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揭示“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文章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同时,本议论文语言具有长短句交错、简洁有力、气势充沛、情感丰富的特点。这样看来,只有聚焦该“议论文”的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教学,才能体现《伶官传序》的文本价值。

三、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的解读就是以文本作者为中心,以恢复作者原意为旨归的解读方式。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进行文本解读,一定要注重文本与作者,文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注重开掘文本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意义,强调的是文本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深不可测”的优秀作品。广阔的社会背景,巧妙的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描写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得小说的主题解读多元。“金钱关系说”就是非常正统的一种解读,自被选入教材,小说的主题就被限定在深厚的阶级情感的批评视野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金钱既能使互如冰炭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富在天涯盼相聚,贫到眼前不认亲”,这就是金钱的魔力,也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这种政治解读,也是从社会学视角解读的结果。

四、文化视角

文化视角的解读是用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就是通过对文本文字语言、习俗制度、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分析,揭示文本深层文化底蕴。有时侧重于文本纵向的超时代的深层思想底蕴。

例如,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传统对王熙凤形象的解读都是负面的,封建社会是男性社会,对女性要求是“三从四德”,要服从,要柔顺。对照这个标准,王熙凤的形象可谓“另类”:号称“风辣子”,贾母称她“泼皮破落户”;行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笑着出场;在贾母、王夫人等长辈面前有点放肆,甚至有越礼之嫌。其实这是历史文化语境解读的结果。如果联系现代语境来看王熙凤,就会发现她的缺点就是她的优点:精明能干,快人快语,善解人意,善于交际。因此,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最值得注意的是传承和发展,阅读时要穿越文本所涉及的历史回到现实情境之中,在历史文化语境和现代文化阐释的交互之中,完成对文本及其人物形象的全新理解。

五、接受美学视角

接受美学视角的解读,是一种注重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注重于文本意义再创造的一种解读方法。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作者赋予的,也不可能由文本自动完整地生成。文本最初由作者创作,并赋予意义,随着时间的转移,一代又一代读者给文本注入了新的意义,作者原意渐渐漂没,读者成了文本意义的生產者。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年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丰富和充实、展示其价值和生命。这正是文学的历史本质。从这个意义上看,解读文本,就要发挥读者主体的艺术创造性,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

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使得诗中反复出现的“雨巷”和“丁香”姑娘超脱了其原始含义,形成了多层次的复杂主题。读者在解读“这一篇”时,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诗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感到的迷茫与惆怅;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言志诗,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其实,这些不同的解读结果,是由解读者自己知识背景和审美经验以及能力的不同所造成的,也就是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不同,文本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文本的意义就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六、心理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的文本解读,是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和立场,主要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来解读文学类文本。众所周知,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例如,教学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可以调换一种思路,不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外在表现入手,而是从心理视角切入,探究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与他固守旧传统、恐惧新事物的变态心理的内在联系,进而探讨别里科夫这种变态心理产生的主要根源,这样,就能准确把握这篇小说所表达的主旨。

概括上面列举的文本解读的六个视角,主要是围绕“文本”“作者”“读者”三个方面进行的。近几年来,随着文学理论不断发展,文本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由简单走向丰富,由单一走向多元,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无论从哪个视角出发,都要缘自“文本”,紧扣“文本”,忠于“文本”,这一点不容忽视,换言之,一千个哈姆雷特永远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李尔王。

[作者通联:安徽怀宁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百草园文体意义
学校里的“百草园”
有意义的一天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生之意义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诗里有你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