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烹饪大师“金陵厨王”
2019-01-14胡长龄王正铨
胡长龄 王正铨
在钟山怀抱下的毓秀古城金陵,享誉我国的一代“烹饪大师”“金陵厨王”胡长龄,几乎是“老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名人。作为年少胡长龄大师约30岁的“忘年交”,笔者有幸结识胡老数十载,他的精湛厨艺、敬业精神,令我终身难忘。
胡长龄,江苏省第一位特级厨师、淮阳菜一代宗师,有“金陵厨王”美誉,更名列“中国烹饪大师”之列。1925年,他进入嘉宾楼菜馆当学徒,后任南京金陵春菜馆、状元楼菜馆、双叶菜馆、骏记万全酒家厨师,曾拜清末南京“烹坛泰斗”陈炳钰为师。1934年,少帅张学良在金陵春菜馆宴请名人林森、邵力子、于右任等人,年仅23岁的胡长龄主理四桌燕翅双烤席,受到好评,从而受到张学良的接见。从此,他让南京菜命名为京苏菜,使得南京菜名声大振,成为“京苏大菜”。后来又渐渐发展成了“民国大菜”,比如,蒋介石最为钟情的“大汤黄鱼”、张学良最爱的“红烧肉”、于右任的“红焖牛掌”、白崇禧的“蛋烧卖”、梅兰芳的“软兜”,而后这些民国名人的最爱成了“民国菜”中的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胡长龄先后在“六华春”“江苏酒家”等名店主厨,还担任过领导职务。1958年,47岁的胡长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他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委员;同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生产(工作)者;同年10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陈云、谭震林、程子华等人的亲切接见,会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全体代表。胡长龄还应邀前去献艺,专门精心制作了五桌宴席,以弥补他没能参加“开国第一宴”制作的遗憾。
曾经被称为千金难求的胡长龄大师的“菜谱”,随其亲笔手记,在他仙逝后,由于其家人向南京市档案局的慷慨捐赠,从此能与世人见面。胡大师的全套菜谱“秘笈”,让几十年前千金难求的神秘传说,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套“创作菜谱和学习笔记”,把胡长龄做菜的“秘笈”全部揭密,成为胡大师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胡长龄不仅是烹饪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烹饪理论教育家。他把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菜肴之魂”在于“味”的“味之说”饮食理论,倡导“适合者珍”的大众化饮食观点。他独创的“香炸云雾”“荷花白嫩鸡”“松子熏肉”“炖菜核”被称为“四大名菜”,收入《中国名菜谱》。他主持编写了《金陵美肴经》和《南京教学菜谱》,为全省和全国各地培训了大批师资,传承造就了“京苏大菜”优秀的代代新人。他总结了中国地理区划上的调味规律,创造了广为使用的新型厨师培训体系,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手法给餐饮界指出了道路与方向,不愧为我国烹饪美食界的宗师。如今,在南京,为纪念胡长龄大师,已经建立了一座“胡长龄纪念馆”,这是全国首个以烹饪大师命名的纪念馆,该馆的建立不仅是人们对于胡大师的尊崇与缅怀,更是弘扬“京苏烹饪”文化艺术瑰宝的教育基地,受到了全国乃至国外民众的欢迎与赞许。
作为一名记者,在对胡长龄大师的多次采访中,有一次访谈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在那次访谈中,我请他谈谈关于餐饮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进一步发展餐饮业,胡老快人快语,直奔主题,先后谈了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不能无序竞争,针对餐饮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所谓“打折”问题,胡老认为,此举无疑是不正常的,原因在于餐饮业盲目发展,超出了市场需求,这是商家的无奈,这种无序竞争,势必造成“业内互残”,既无益于菜点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顾客也并非真正受益。二是关于设立“最低消费标准”。胡老认为,这是强加于消费者的一道“门槛”,这种做法,有拒客之嫌。俗话说得好,“来的都是客”,只要有人气就会有消费,就会有经济效益,而且,餐饮业是服务行业,必须以服务为天职,企业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为每一位顾客热情周到地服务。当然,对某些涉外的餐饮业,适当地设立“最低消费标准”,还是可行的,但是不宜过多。三是顾客不得自带酒水问题。对此,胡老认为,不是国际性的餐饮业,设立“不得自带酒水”的“规定”,既无必要,也不明智,显然表明企业缺乏自信,倘若你店里的酒水,无论是品种、质量,还是价格都货真价实,合情合理,基本上都能适合顾客的需求,顾客哪有自找麻烦的道理,怎么会舍近求遠呢?四是载歌载舞与自娱自乐。胡老认为,餐厅里或载歌载舞或自娱自乐,只要健康合法,又不损害其他顾客的利益,以此活跃企业营销环境,并能增加顾客兴致的做法,还是适当可行的,也应适可而止,但是,绝不能“喧宾夺主”,以致降低菜点和服务质量,变相提高销售价位,把“餐饮业”变成了“演艺业”,这样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肯定要失败的。五是关于采用“怪招”“歪招”促销的问题。胡老认为,餐饮业的一切“促销招数”,只有围绕提高菜点和服务质量才是根本,在薄利多销,广交朋友的前提下,使“招”促销,才是正确明智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采用各种“怪招”“歪招”促销,是不能持久的,到头来不仅得不偿失,反而“弄巧成拙”。六是摆正“老字号”的位置。胡老认真而坦诚地直言,“老字号”餐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必较复杂,既有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也有“老字号”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等众多因素。总而言之,“老字号”企业不能“倚老卖老”,要有创新之举,要有发展之举,不仅要靠“老品牌”“老特色”“老员工”的特色优质服务,更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锐意发展,单靠“保”是保不住的,要靠“创新发展”来发扬光大。“老字号”企业必须实施“推陈出新”“保而不守”“以创促保”等可行做法,从而使得“老字号”绽开“老树新花”。
他最后语重心长地说,自己一生涉足餐饮业近80年,也算是小有成就,对祖国烹饪事业的热爱从不曾改变,对业内的晚辈后生们的求教,总是不厌其烦,毫不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他们。胡老总是践行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生不保守,死不带走”,说一千道一万,餐饮业要有生命力,要很好地发展,除了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厨艺与服务技能,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外,更在于要讲求“诚信经营”,这就如同做人一样,不讲诚信,人家也就不会做你的朋友,日后也不会来帮助你,同样的道理,餐饮业如果不讲求诚信,顾客也就不会信任你,不会光顾你,你就会失去自己的市场,餐饮业如果失去了顾客,也就意味着丧失了生命力。胡老最后强调,“货真价实,优质服务,和气生财”,不仅永远是餐饮业的服务正道,同时,也永远是餐饮业的生财正道。
值此胡长龄大师诞辰110周年之时,不禁回忆起与胡老相见畅谈时的场景,以及他那总是和蔼可亲、谆谆长者风范的音容笑貌,看着他赠给我的有签名和签章的照片,心潮难平,久久不能自已。但令我欢欣的是,胡老虽已驾鹤天上成为“厨神”,然而他永留人间的是世代传颂的“金陵厨王”之英名,以及人们赞不绝口的永远的京苏、淮扬美食佳肴。
(责任编辑:武学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