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活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调查
——以烟台市善疃村为例
2019-01-14王雪纯高天娇刘娜
王雪纯 高天娇 刘娜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滋养的国家,尤其在广大农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家族文化活动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乡村治理的过程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农村家族文化不仅仅体现于精神层面,更是一种体制观念。王沪宁教授认为农村家族文化指的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有它产生的种种体制、行为、观念和心态。费孝通学者认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不是依靠法律法规,而是依靠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维持基层社会的运转。而乡村治理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战略地位。乡村治理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性课题,2012年以来,乡村治理主要聚焦在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全面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努力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实效性等。
我们所研究的村落善疃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曾获“2016年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殊荣。在面对日益加快发展的新时代,烟台市善疃村重修宗祠、重建家谱、重塑乡约族规,家族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这表明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需要重视起家族文化和家族文化活动的地位和价值,正确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全面性作用。
二、家族文化活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作为“家族结构式社会”的中国,传统村落家族文化观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早已经成为村落居民政治生活以及思想认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因家族文化对乡村治理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才得以长久的发展传承,而作为其精神载体的家族文化活动在当今乡村治理中也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以下我们将以山东省烟台市善疃村主要的四项家族文化活动来论述家族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一)编纂修订文化志
村落文化志是指对一个村落历史、文化、民俗的文化记载,是对村落遗存的民俗进行抢救的一种措施。为了用文字将善疃村世代的往事记载下来,姜氏家族主导编纂文化志,动员全村村民共同参与。善疃村文化志与时俱进,每隔几年再次修订,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守护稀缺的乡村记忆,推动了村内的文化振兴,有助于村内文化领域治理。文化志的翻修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净化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了村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传承发展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让有志回报乡村的“走出型”人才更有意愿和信心,更有利于善疃村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体现了村内公众参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激发了村内组织活力,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二)清理河道修缮交通
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关乎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实现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家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发挥了族成员人心“粘合剂”的作用,使姜氏成员团结起来共同为全村谋发展。2005年在姜德伟带资金人力支持下,重新修建功德桥,并硬化了功德桥至204国道的村路,再次打通了善疃村民走出山村连接外界的必经之路。此外,为了响应“净化美化新农村”的号召,善疃村民们利用政府拨款以及募集捐款获得资金,村内施工队无偿贡献的人力,疏通了善疃水利输送的主力河道。集资清理河道,修缮交通,不仅疏通了果园水利输送的渠道,还为善疃村的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加强了与外界经济联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了村内环境,使村内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适宜居住,河道的绿化整顿利于村内的生态振兴,加快了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的建设脚步。
(三)修建祭祖祠堂建立文化中心
善疃村以成立的成立祠堂修缮委员会为指导中心,历时近一年成功翻新了姜氏祠堂并在祠堂的旁边建立了文化中心供村民使用,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王沪宁教授认为,村落家族文化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范围的家族关系以及由他产生的种种体制、行为、心态”,家族文化活动作为其精神载体对村民为人处世的行为提供了思想依据,祠堂祭祀活动的开展使得家族意识进一步增强,集体发展思想为村民普遍认同。祠堂祭祀活动的开展凝心聚力,有力的推动了姜氏家族成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激发了善疃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他们为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而积极为村内发展建言献策,以群体之力推动整个村子大发展,提高全体村民的生活水平,这种以村为主的“大我”思想日益为善疃村民们普遍认同,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善疃村特色家族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对该区域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使得该区域无形资产得以积累和增值,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和文明开放程度的提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经济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由于祠堂祭祀活动开展规模的扩大,村内餐饮住宿行业随之兴起并获得极大地发展空间,集体入股形式的“农家乐”也在积极筹备当中。这使得善疃村在除果园农林经济以外开拓了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了村落内部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加强了与外部经济联系,进一步提升了村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层次,为善疃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祭祖、家族聚会等活动使得家族文化渐渐浸润村民的心理意识,不自觉影响其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中国儒家思想中“君子笃于亲而兴民于仁”“父父子子”等传统观念使家族伦理关系的重要性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也进一步造成了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现象的产生。乡村生活强调人情往来与亲情走动,在乡村治理中的体现便是政治治理的人情化参与,在政治选举的时候往往忽视被选举人的能力而重视双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关注的非“求贤”而是“亲近”,阻碍了民主选举的开展。
(四)继承发扬族规乡约
我国数千年的社会政治背景造就了独特的乡村社会家族文化现象。村落家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渗透于整个村落家族的族规乡约。祠堂的重新修建,使得姜氏家族族规族训得以焕发新生,在姜氏家族成员中广泛传播。所谓“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祠堂老年活动中心墙壁上展示着善疃村着力弘扬的传统文化教义,“忠孝善悌”以及“以廉为宝”的内容等等,教导村民取之有所,与现在我国一直倡导的“反腐倡廉”的廉政思想不谋而合,进一步响应了我国近年来呼吁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理念,并时刻提醒着姜氏子孙传承优良家风,时刻以家风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自身素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善疃村的乡村人才振兴。
族规乡约在规范村民道德行为的同时也会阻碍了思想的现代化,林语堂认为“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3]”而家族文化中对于一个个家族的重视远远超过社会,使得他们对于增大社会认知的求知欲降低。由于家族文化的价值是建立在血缘亲疏以及“差序格局”之上的[1],村民们遇事更乐于寻求家族权威的庇护,在处理某些村民内部纠纷之时往往会放弃对法制观念的尊崇而以“人情”为处理的主要标准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正式公共权威,也对依据现代法律精神运行的村民自治产生不良影响,并阻碍法律知识在乡村的普及,不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的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手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建议
家族作为乡村社会的历史客观存在,家族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族文化中包含的部分陈旧思想内容也与当今我国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背道而驰,对村民思想进步向现代化靠拢毋庸置疑是一种阻碍,对乡村治理各方面也产生消极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限制。
(一)扩大独特文化的经济影响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善疃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胶东古村落,并且是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老区,且在姜氏祠堂建立后,每年都有从全国各地前来祭拜的客人,有一定的潜在待激活的旅游市场。因此,善疃村要重视起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立足禀赋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和自身实际,充分彰显优质家族文化、红色记忆、山区风貌等内涵特质,搞好村内建设和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顺应国家推动的产业振兴计划,打造独特的民俗寻根红色旅游村庄,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同时也要注意统筹好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自身发展良性互促。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产业化发展
在调研中发现,善疃村超过60%的村民包果园种植水果,但大部分是一家一户自产自销,没能形成集体化生产模式。因此农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应是调动全村村民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种植、生产、采摘、旅游、销售一体化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利用家族优势,吸引在外村内走出去的人才投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整合产业链,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推广农超、农旅、农企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采用定制化的消费模式,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引领个体小户对接市场,形成产地与销地良性互动生态圈。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农业提质导向,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开发农业多种职能和多重价值,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振兴。
(三)积极开展法制建设,促进传统文化取精去粕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开展法律知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公民道德规范,传播主流价值,摒弃掉陈旧落后的家族文化对村民生活和乡村发展的影响。让村民充分学习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同时要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注重优良家族家风家教,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全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鼓励全体村民积极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民组织。
四、总结
王沪宁学者曾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文化持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如何应变。”不置可否的是,传统文化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但同样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是我们思想精神的内核,是数千年历史底蕴的积淀,并不能因为时代原因而被全盘抛弃。没有过去和历史的人也同时失去了未来和归属。因此更好地发挥优势传统家族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