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

2019-01-14陆佳琳

魅力中国 2019年47期
关键词:青少年

陆佳琳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东阳 322118)

影像究竟应该承载着怎样的功能与作用,是忠实记录现实的需要,亦或是艺术创作的想象载体,自影像诞生之日起,围绕图像功能作用的论争就在不断反复进行。纵观大众传播学发展史,大众传播媒介由早期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发展经由技术革新,再到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的传播形式,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传播形式受社会发展影响进一步自由开阔,进而衍生出的新媒体,即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端的通讯发展,更加便捷与大众化的自媒体现象广泛出现。其中不难发现,影像的身影一直伴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媒介的变化不断充实、不曾断绝。

人类自诞生之初,应用图像进行记录、表现的意图一直在不断督促着技术的发展与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发生。而大众传媒盛行的当下,关于影像对于人的影响究竟是积极、消极的问题,更是最为直观与备受关注的讨论话题。但纵观传播学理论研究亦或是后现代媒介发展,综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哲学方面思考论述影像的专题内容多为单一切入点,而在大众传媒语境下论述影像的问题仍有很大探索空间,继而本文意图通过探讨研究影像叙事与大众传媒(新媒体)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变迁角度,试论述影像的发展变化价值。

一、大众传媒(新媒体)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

在时下的新闻报道之中,人们经常会看到文章中提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信仰缺失等等形容词的频繁出现;但在同一时间,无论是传统媒介亦或新媒体,又都在大肆宣扬诸如物质极度丰富带来的奢侈、淫靡生活、明星绯闻、血腥刺激或骇人听闻的社会报道。夹杂着大量信息的图片搭载夺人眼球的标题充斥着每个人的信息网络平台。而在辨识其中真伪利弊的问题上,需要有足够冷静客观的头脑、丰富的见识与知识储备。而这些分析能力与辨别手段,并不是青少年还处在学习阶段、并未进入社会就能获取的知识与能力。由此,社会中不断爆出的青少年问题就归结到了大众传媒与新媒体的责任之上。面对时下的物质欲望攀升与金钱观的不断变化,社会上频繁爆出的各种问题有待每一个人思考。

(一)网络主播(网红)问题

日前,多媒体平台陆续报出一则消息,上海13岁小女孩花费家中全部积蓄25万元人民币只为给喜欢的网络男主播打赏。消息一出,引来社会各界广泛评论。而此种为网络主播打赏行为、花费不菲决不在少数,浏览互联网页面,输入网络主播或网红等关键字词,会出现成百上千条新闻消息,其中不乏网络主播月入百万等消息。各大平台招聘签约主播、热捧网络红人等消息亦不在少数。

如登陆YY语音平台(此网络平台在几年前一直作为游戏语音交流工具被广泛应用),主页面信息全部为网络主播直播宣传,各种风格样式“小鲜肉”、美女直播影像,或唱或跳,用洋溢着青春气息与诱惑妆容的形象吸引受众进入页面。诸如此类情况在各种直播平台屡见不鲜。直观的形象夺人眼球,影像与声音的刺激更让人沉迷其中,产生亲密无间的现实贴近感。

(二)微商、网店、网络平台的物质刺激

在日益离不开网络的今天,每个人微信中都会出现正在做微商或此前做过微商的亲朋好友、同学甚至陌生人。而正是这些有联系、有交往记录的人的行为,更容易影响与刺激人们的关注点。当微商与网店在其个人微信账号中,运用日渐成熟的运营方式,每日刷屏、放图,表现自己产品的优越性、可观的成交量和逐渐攀升的营收利润时,这些影像与文字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着人们的购物欲望与对金钱的渴望。尤其是微商们的宣传招聘代理信息:不用全职工作,只要在闲暇时间、利用网络、动动手指,即能换来一份可观收入。这些字眼与看似悠闲的生活方式的展现,都在刺激着每天忙碌而辛苦工作的年轻人,以及在学校上学还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一族的神经。

而淘宝、海淘、亚马逊等其他购物平台的兴盛,也在运用五花八门的宣传方式与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吸引着无法抵御其诱惑的年轻人的眼光。青少年没有正常稳定的收入来源,仅靠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无法负担与满足日渐增加的购物欲望与攀比情节,更是滋生了校园贷与裸贷等恶劣事件与社会问题的发生。这些负面新闻刷新着人们的道德下限,而作为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并没有足够得认识到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性。

(三)舆论导向与关注问题

2016年度,纵观微博、微信上的热议话题,排行前五位中,常年大量充斥诸如:明星出轨或被出轨事件(王宝强离婚、佟亚丽被出轨等等)、明星夜宿酒店被跟踪偷拍事件、明星暧昧互动(隔空喊话或互@留言)、明星真人秀等消息与影像不断刷新排位。

青少年热议话题多围绕偶像明星产生,跑遍各地支持粉丝后援会合照,包场电影、演唱会记录照片,甚至为见偶像自杀、自残等负面消息频出。互联网信息爆炸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教育中青少年对于自然、科学、理想等信仰的树立,而将目光全部集中在了聚光灯下的造星与追星活动。

(四)消费模式的变更

当支付宝、微信红包日益便利,虚拟支付手段层出不穷,作为最快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智能手机与网络成了不可代替的消费方式,而市场为了适应新的供求关系,也不断催促着各行各业的商家进行交易与支付方式的变革。不仅是网店、线下商户,甚至学校附近街边小摊、修车摊都已挂上支付宝或微信二维码,方便广大学生支付消费。

而虚拟支付手段使得青少年更加没有金钱减少的概念,手机上对与资金的显示,成了无关的图文数字,只有在花空或欠款情况下,才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花费了更多的资金。支付方式的便捷便利,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更多超前消费与不必要消费充斥其中,而缺少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成为了这些消费模式下最为直观与残酷的试验品。

(五)大众传播媒介中影像元素的影响

打开电脑网页,搜索信息的同时,弹出的广告页面充斥着购物信息或游戏等影像,尤其在智能服务的背后,网络终端会分析使用人的搜索信息记录,推荐曾经浏览过的相关商品信息。而缺乏监管的网络运营商还会弹出含暴力、色情等图像信息的广告页面。这些信息一方面透露了使用者的隐私情况使人尴尬万分,另一方面又诱惑着青少年浏览不良信息,从而骗取点击量或个人信息。

打开智能手机,查看微信、微博等客户端时,也会出现通过人与人之间私下传播,运用标题配图形式,以暴力、金钱、性等元素作为影像主体与标题关键字等进行传播的消息。其中虽然多是虚假信息、以刺激性图片歪曲内容等形式,但不良运营商通过不实信息影像进而吸引用户点击阅读的目的多半也能达成。而这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在影响着青少年适应并习惯这些负面信息的传递方式,并习以为常。

二、影像对于人的刺激

相比于文字或口述等情况下,人们需要通过阅读或聆听进而在头脑中构思画面进行想象,大众传媒中直观影像的运用,让人接受着更多更驳杂的海量信息。从而导致了更浅显化、平面化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宣传推广之中,软性硬性广告在图片设置上都有精确的把控与操作流程,如何将影像制作成吸引受众点击或购买的样式,在充分遵循着美学原则的基础上,也运用着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诱惑人们被图文影像所吸引。

而在静态与动态影像的对比之中,人们也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将静态转为动态影像、将动态影像制作得更加精良,对青少年形成更直观、更真实感触。如引用VR技术(虚拟现实)、AR技术(增强现实),将影像进一步贴近现实以获取真实感,促进游戏推广与虚拟体验,以期达到更好地商业运作目的。

(一)受众群体的易感性

从大众传播学理论中可以获知,普通受众在接触事物时,由于受社会环境、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背景影响,多容易出现从众心理。而作为青少年群体,在还未形成完善的自我认知、对外界认知观念前,更容易受到家庭、学校、同学等身边人的影响。即早期传播理论中的二级传播理论,舆论领袖或意见领袖,一方面是青少年追逐的偶像明星的发声,另一种舆论领袖更多是所处小团体中的发声与导向。由于希冀身边人的认可,即便出现不符合自己认知的观念,也会在初期选择遵从权威、顺应潮流声音等情况出现。而这些从众心理的出现,也导致青少年更容易被外界波动所干扰,产生不可预期的行为模式。

如看到网络媒体、新媒体中宣扬的物质享受、拜金行为等,在没有足够辨别能力情况下,进行模仿与复制。即便这些行为对其无法产生心理或精神满足感,也会成为其努力效仿的方向。如买名牌产品产生自信,模仿电视电影甚至微信朋友圈里宣扬的“逃学、早恋、堕胎才是青春”的错误认知。

大众传媒灌输下,海量资讯、消息,影像的传播,都让青少年无法辨别形成的需求是真实、切身需求,亦或是满足虚荣、幻想的虚假需求。而众多学者、教育家,将这些问题归结于大众传媒的弊端。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归结方式有待商榷。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正是在技术革新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当电影、电视取代书刊杂志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的出现与智能设备的使用,都在改变着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走向更加碎片化、零散化、自主化的方向之上。而在此期间,由于西方出现的二战后的迷茫与混乱、对社会性质的悲观否定、以及后续出现的性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运动、LGBT等边缘人的日益关注等问题,都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革新与转变。而暴力、色情、物欲等问题也随之暴露的更加彻底。

而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取得卓越成绩之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提高,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都在人们毫无准备提防之下产生了巨大影响变革。对于物质的疯狂追求、对于性教育晦涩回避、对于信仰的冲击,都使得人们在审美趣味上出现极大变化与不可逆转的影响。诸如恶搞经典、追求无厘头爆笑、解构传统等行为,都表明着人们在接受变化的同时,心理与思想上也在经受狂风暴雨般的席卷危机。

(二)消费主义观念与心理需求

在消费主义观念理论中,西方学者凡勃伦曾提出著名的“炫耀性消费”理念,认为人们通过炫耀性消费,以期达到心理满足、获得荣耀、声望、名誉等。正与我国现阶段经历的变迁相类似,笔者曾亲身经历,在人际交往中有多人明确表达,购买奢侈性产品并非为其价值或使用价值,而是依附在品牌效应下产生的附加值,炫耀其财富或依托财富而形成的更有利地位(声望)。而在当下的中国,产生出的新生词汇“土壕”亦是通过购买奢侈炫耀产品,进而得到彰显自己地位、声望等目的。而“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必然会影响其他阶层人群对于消费观念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催生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念人群的出现,对于物质的追求、对于享受主义的贯彻。而最为直观的影响,即是读图时代,大量影像传播进而产生的大众舆论与追捧。

究其根本,也可对应在心理学上马斯洛曾经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当满足了生存、安全需求之后,人们对于尊重的需求,由于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经济跨度过大,导致人们对于尊重需求的理解停留在了物质层面的显贵。通过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进而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而成年人对于此种心理需求的不理智,也间接影响了代际间的消费理念变化。使得青少年过早接触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消费理念,进而产生无法满足的物质需求情况。

三、结语

自古登堡刷新了近代印刷技术,使书籍取代教会权威;而电影、电视在二十世纪的产生与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接受信息、消化信息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的出现,智能携带设备的应用,都在进一步改变着人类行为习惯的模式。如六十年代前出生的幼儿只能通过口传面授、书籍等渠道获取知识;九十年代前出生的幼儿可以通过书籍与电视、广播媒体获得信息;而进入新世纪出生的幼儿则已经通过智能设备进行学习、娱乐等互动相处。一方面是传播媒介的变化,更多的则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社会整体行为模式的改变。

大众传播媒介的进化,是基于人类不断涌现出的新需求而产生。而人们在思考与讨论大众传播媒介的问题与弊端上,私以为应该聚焦于人的意识、社会发展的畸变、群体思维的转化与人类惰性弊端的考量上。不同时代赋予不同工具的话语权,最终核心还是应该归结于人的因素之上。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书法》征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