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中“人”的主体作用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中谈起

2019-01-14王新凯

魅力中国 2019年47期
关键词:颜真卿主体作用书法艺术

王新凯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当我谈艺术创作的时候,我想谈“人”在艺术创作当中的主体作用,不谈具体的技术手段。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不是单纯的创作,而是一个复杂多元集合过程,包含创作者的生活经验、才学、才情、思想情感等等,尤其是情感最为重要。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全面保留了自己存在的领域,依托于文字、随着文字而演变,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艺术性是它的活的灵魂,书法更是一种艺术。从书法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谈“人”在艺术创作当中的主体作用,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提到:“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1]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论到:“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制。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2]这些古代著名书法家在著作中也提出了创作者个人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传世的最优秀书法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的情感完美融入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是情感融入作品的最佳代表。《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书法的巅峰之作,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因安禄山叛变,颜真卿之侄季明抗击叛军而惨遭砍头杀害,归葬时仅存首骨,颜真卿悲愤难抑,情不自禁,以文祭之,时一篇手稿。颜真卿并不是为了创作一件作品,完全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作,悲痛欲绝,感情极度激烈,完全受心情驱使,涂抹、修改、顿挫舒放,一任自然,是情感融入作品的完美典范。但表达强烈情感的同时,并没有失去整体的和谐统一及美感,强烈的情感在整幅作品当中回旋,蕴含在已臻化境的技法当中。本应短暂的情感完美融入到艺术品当中,存世了一千二百六十一年,这情感也随着艺术品宣泄了一千二百六十一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传达到我们现在的观赏者眼中、心中。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作品的情感冲击到观赏者的心灵,传达的情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定一件优秀的作品。

书法艺术创作的难点及核心就是创作者情感的赋予,想要赋予作品情感,首先创作者要有丰富的情感,陆游在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若你真的要学诗,需要在诗之外下功夫。书法艺术创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毫无疑问是技法,但作品的灵魂是情感。若想要提高书法创作的高度,一定要做的是丰富自身的阅历,途径有两种,并且要两路并行。第一是“阅读”,保持阅读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一本书不能只是读一遍而已,要理解性的剖析这些几千年的人类文化宝库,多了解相关的知识拓展视野,且不能只局限于读书法专业方面的书籍,更要去读其他领域的专业著作,比如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等,它们看似与书法并不相关,但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它们带给你的,是整个精神世界的升华。第二是“经历”,要时刻的去感受生活、勇于尝试,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认识社会现实、世界本质、世道人心,开拓视野开阔胸怀,提高人生选择的主动性,然后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创造理想人生的能动性,也能更好的配合自己的艺术创作,为自己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理想的创作方法提供更多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理性认清社会现实、人心本质是什么样的,看清世界社会各种元素本质,才可以有更开阔的眼界,跳出自己目前所处环境的局限性,不被眼前的事物影响“本我”而是以一种“跳出三界”外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所接触的所有事物、经历,这样才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本我”而不是陷入自己目前短期的、狭窄的处境当中把自己最天然、最真实、最有力量的本我丢失掉、融入整个“社会的大熔炉”里。我们应该以“上帝视角”来观察世界、感受世界,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完善自己的“本我”最后把这些丰富的知识、各种各样的经历,化而为一,成为真正属于自己本身的财富,才可以真正为我所用,把自己的“阅历”化为情感注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同时提高艺术创作技法,自然便可以开拓思维,提高创作水平。

总而言之,在艺术创作当中最重要的是“人”在艺术创作当中的主体作用,表现出来就是“情感”,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有灵魂的、给观者传达某种信息的,这便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为作品注入了活的灵魂。

猜你喜欢

颜真卿主体作用书法艺术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所谓书法艺术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