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边化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尝试

2019-01-14刘蔚刘慧娜

魅力中国 2019年47期
关键词:化学探究实验

刘蔚 刘慧娜

(河南省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社旗 473300)

“尽可能充分地把化学教学建立在身边化学的基础上”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化学新课改后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此,利用身边化学,构建“生活化课堂”成为必然。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以教材“身边的化学”栏目为依托,主要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历史素材等几个方面,深挖“身边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课堂教学资源,并将这些教学资源适时恰当地与课堂有机融合,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下面是本人利用“身边化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一些尝试,欢迎同仁指正。

一、利用“身边化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方法,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有较强的思维启发性,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身边常见而学生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引课,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导入教学片段

上课铃响后,我一手拿着自热帖,另一只手握着一个灯光闪眼的手电筒,大踏步跨上讲台,面对同学们,灯光扫视一周,然后再把两张自热帖分别贴在前排两个同学的胳膊上。前排的学生有小声自语:大白天的,老师打个手电筒干什么?后排的学生有的站起来,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趁着同学们还在纳闷,我大声发问:手电筒为什么会亮?自热帖为什么会发热?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关,讲完课后将请同学来解释这两个问题,最后使本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两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探究谜底的好奇心,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原来科学就在身边。将含有丰富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加工成课程资源导入化学课堂,引出新知,可以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氛围“热”起来。

二、利用“身边化学”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难点抽象性

在化学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概念或者知识难点非常抽象,当不能用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且老师口头讲授也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时,教师可利用所积累的那些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理解规律的生活背景、身边生活事例或者与生活中某些相似的处理问题的办法进行教学,并指导学生对新的问题情境做出描述、解释和探究,从而可以突破重难点,降低难点抽象性。

[案例2]:教学“物质的量”这一新的物理量时,可以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数量较大的宏观物体的一些简便表示方法:例如100000个鸡蛋,每箱100个,可装1000箱。10000张纸,每500张为一令,共有20令。3600只手套,每12只为一打,共有300打。用“箱”“令”“打”分别代替“个”“张”“只”等很方便的间接表示出了宏观个体数量的多少,其中的“箱”“令”“打”这些是新的单位 ,每一箱(令、打 )是一个宏观数量集体。再设疑:能否有新的单位简便衡量数量巨大微观微粒 的多少呢?模仿迁移如下:N个(12.04×10 23个)水分子(质量为36克),每NA个(6.02×10 23)为一堆儿又称一摩尔,共2摩尔。简单表示为:N /NA = 12.04×10 23 /6.02×10 23=2摩尔。这里的摩尔(中文就是一堆儿的意思)是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单位,这一新的物理量就是“物质的量”;然后再与其它国际单位制六个基本物理量做对比,很自然明白“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的含义(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再讲解NA的含义)。

化学教学中不少难点难在抽象,学生无感性认识作基础,像这类难点如果能多联系实际,多讲生产生活的实例,这类难点便会迎刃而解。联系实际生活,模仿、类比、迁移运用生活知识是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三、利用“身边化学”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 些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开放性题目,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案例3]:在处理“物质的鉴别”问题时,可设置一个这样的题目:鉴别食盐和纯碱两种白色粉末的方法有哪些?试举出三种以上的方法。学生刚开始只会从所学的酸与盐反应想到用滴加食醋看有无气体放出的方法来鉴别,也可能有同学想到用硝酸和硝酸银溶液产生沉淀的方法鉴别,这是常见的思维定势,没有哪个同学再想出其它办法来。看到学生期待的眼神,老师可以再次发问:厨房洗涤油污、蒸馒头要用到的物质是什么呢?炒菜时必须加入那种物质?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拨动,他们就会活跃起来,大胆自由想象,就会想到很多鉴别方法。如:口尝,是否有咸味;洗涤油碗,是否能去污;加入面团蒸馒头,是否变得疏松多孔;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是否容易潮解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化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而且可以使学生懂得物质鉴别并不是一个很“神圣”的问题,实际就是生活中的普通问题。通过提问和讨论,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四、利用“身边化学”营造实验探究氛围,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试验探究活动,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深入理解新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案例4]:“氯水的漂白性”的教学片段

情景创设: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报道(麦地枯黄、油菜变白)。联想质疑:为什么绿色麦地一片枯黄?油菜已熏得枯黄甚至变白?实验探究:将上半部干燥下半部湿润的绿色布条迅速插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交流研讨:为什么绿色布条干燥处不褪色而湿润处褪色呢?小结新知: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另外,还可以增设课外生活化的实验,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见证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种种奇特现象,内心会感到兴奋与好奇,缓解了化学理论的枯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总之,利用“身边化学”教学素材实施化学课堂教学,大量地引入了生活实践素材和活动,使得理论不再枯燥,实验不再冰冷,增添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并能拓宽学生视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来探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调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利用“身边化学”教学素材实施化学课堂教学,消除了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能够真正实现化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是新课标下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欢迎大家尝试。

猜你喜欢

化学探究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