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9-01-14汪胜君
汪胜君
(江西省万年县裴梅镇中心小学, 江西 上饶 335514)
小学是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一个时期,在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学习都十分重要,尤其是语文学习,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从传统教学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师也开始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课堂设计中应更加关注教学环节的合理性,以期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结合核心素质培养要求,灵活创设情境
首先,以课本为主线设置教学情境。教师使用情境教学这种方式,主要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基于这个目标,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准备好课件之后,根据课文的主题,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境界,从而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活跃的氛围中掌握要学的知识[1]。
其次,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师要善于结合不同的手段,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度。为了让课堂形式更加吸引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分角色扮演等。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现,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要求,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来源于生活,学生才会觉得亲切,如果创设的情境离生活太远,学生就会有距离感,因此教师选择的情境和素材都应该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学生才会有发言的欲望。例如,如果班级中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境,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例子,这样展示起来更加生动,因为学生知道它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因此对展现的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利用多媒体,强化互动效果
语文教学模式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也不能放开所有限制,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应该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对语文知识和语文思维进行有效交流,如果师生之间交流过少,就会导致语文知识和语文思维的交换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频率,因为多媒体手段具有互动性较强的特点,例如微课、电子白板等,都可以引用在课堂中,如此一来,不光可以提高师生之间沟通的效率,还使得沟通的可控性大大提高,无论教师想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无论是趣味性的还是直观性的情境,都可以实现,这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堂进度的需要,教师必然会用到微视频、微课、幻灯片等的暂停、重播、等功能,这样方便教师在关键的节点进行讲解,学生会明白重点在哪里,如果学生表现出疑问,教师也可以暂停,询问学生哪里不理解,从而重点进行讲解,另外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或者微课的过程中也会私下讨论,与同桌或周围的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这也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除此之外,为了增加互动环节,教师还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多媒体结合起来,如微课与翻转教学模式相结合、电子白板与微视频相结合等,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强化课堂效果。
三、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堂“主人翁”意识
要想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必须有实践的积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体会,积极强化课堂主体的参与程度,是创新教育开展实施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以《负荆请罪》文章教学为例,为方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背景,了解文章内容含义,教学工作者可事先布置场景剧表演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的联想,通过场景剧的表演形式,诠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仅在课前课后的时间内,对文章内容做了较多的了解,强化了学生本身的学科知识内容,而且还基于自身的联想,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在运用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同时,更强化了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拓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有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应该重点进行基础的巩固,在基础夯实之后再安排一些提升性的练习,做到循序渐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并设定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自身在学生眼中的的僵化形象,在校园里,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个“父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教师应积极处理并将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要在课堂中尊重个体差异,还应该帮助那些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减轻学生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做好学生知识传授,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2]。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刚刚接触学校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要想在小学阶段就打好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实施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网络,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