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思维训练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
2019-01-14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肖 利
根据新课标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升其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而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同步发展,不应厚此薄彼,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如果不重视提升语言能力,则容易使学生学而无用,无法真正应用于日常生活,那么学习的意义就将失去;如果不重视提升思维能力,则容易使学生无法用心去感受,写作时也往往表述不到位,说话时往往无法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系统思维模式,建立好的思维习惯。本文以《雷雨》表演活动课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注度
戏剧的内涵在于其表演特质,因此,学习并领悟戏剧的精髓就要结合表演来进行,不能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片段来理解,这样容易造成对原文的误读,甚至是曲解。而如果能够使用创造性的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戏剧章节,以亲身感受戏剧冲突带来的震撼和美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参与扮演的学生为了演得活灵活现,通常会对课文章节进行反复阅读,甚至会通读整个《雷雨》原著。这样不但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而且可以使自己的表演跟接近戏剧人物。因此,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之旅,同时,作为观众的其他学生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把自己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对《雷雨》中鲁侍萍的委屈、鲁大海的愤怒、周朴园的本性等也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大家深深地被剧中人物所打动,为之感叹、为之叹息。因此,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领略话剧之美、文学之美。
戏剧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特征与传统的文学类型有着很大区别。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阅读来体会话剧的魅力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比如采用目前流行的访谈形式来进行教学,以利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在互动中了解角色特征及情节设置,这样就使扮演者与观众都能够加深对话剧内容的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的好处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作用远远大于教师单纯且枯燥的讲解和死记硬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退居次要地位,只要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即可,这样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放松的心态投入到新的教学模式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雷雨》自进入高中语文课本以来,围绕其主题思想的解读就一直备受争议。一开始的阶级分析法把《雷雨》解读为地主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但随着学术界文学评论的进步,人们开始摒弃阶级分析法,渐渐以人性为解读的出发点,并以此来分析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比如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鲁侍萍对周朴园是否还有留恋?这些问题的提出也反映出文学评论界的巨大进步,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应首先从文学性出发,而不是其社会属性。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从人性来引导学生作为思考的切入点,从剧中人物的不同结局来深切理解人性的复杂、生存的艰辛。而课堂讨论则可以从人物感情出发,来讨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三十年前后的爱恨情仇。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周朴园为什么在认出鲁侍萍以后,与此前对待鲁侍萍的态度为何判若两人?学生们非常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去,积极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时会冒出一些非常新颖且独特的观点。在这样的讨论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原著的精髓,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要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就要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机械的吸收。否则,学生只是被灌输了知识,而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思考,其思维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有效思维就更加谈不上了。要思维就要主动思考,学生要主动思考,就要发生兴趣,因此,《雷雨》课程中关于角色扮演、互动访谈等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思考。
另外,思维不但要有效,还要发散、富有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问题应尽量精炼而到位,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空间,帮助其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再次,对学生的思考结果给予充分的鼓励,不要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周朴园的生活是否幸福?”“侍萍对周朴园还有没有怀恋之情?”这几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多角度思考,可以是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也可以联系实际的从人的角度,可深可浅,只有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次性的,尤其是文学经典可能用一辈子才能读懂。最后,思维要有方向,有依据,有深度,不能胡思乱想、异想天开。
总之,教学改革必须落实到实处,不能只是走走形式,而是必须要彻底,不能带着脚镣跳舞,那将使改革走入歧途。一切教育的革新都不应该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将是改革中应该侧重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