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架设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桥梁
2019-01-14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小学部童晓娟
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小学部 童晓娟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它极其形象地阐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从阅读活动中获取最基本的字词句理解,从语言理解中学习思维与表达的方式,从感悟体会中汲取情感审美和精神力量;然后把从阅读中所习得的各类元素进行储存、加工与内化,进而再通过语言文字形式予以表达出来——阅读是一种积累与积淀,写作则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切实体现了“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相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通过“读写结合”架设核心素养培养的“通向桥梁”呢?
1.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开展哪一类课程教学活动,始终离不开教材蓝本的有效支撑和主要依托。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紧紧依据教材内容进行“读写结合”,既是其中无可替代的“基础项”,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常规项”。以《师恩难忘》教学为例,作者刘绍棠在文中评价了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后,具体地描述了他为“我”开启“人生第一课”的生动有趣情形,接着概括了四年里“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本文是“详略有致、叙情结合”写法的典型之作。教学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在学习与体会基础上借鉴和仿作。后来又间隔性地多次巩固,他们有了逐步而成功地应用起来。
2.以生活链接为抓手,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语文学习始终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阅读与写作”同样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生活化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赢得源源不断的活力元素。比如,校园生活内发生在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教学互动情况,家庭生活中发生在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的喜怒哀乐情况,社会生活中的耳闻目睹情况,以及自然生活中的奇情妙趣现象和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激励与引领学生开展“看与思、学与用”“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广阔天地和丰富资源。如此而为,既让他们获取丰富多元的“第一手”信息,又会使得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写、言之有物。
3.以资源开发为路径,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语文教材就是几个例子。”在“大语文教育观”指向下,我们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战略发展”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师生互动,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动,促进更好地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以及种种因素的受限,小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实际体会浅薄。正因为如此,除了“挖掘教材”“生活链接”外,还有积极寻找课程资源开发的其他途径和形式,不断拓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深广空间。以科技汲取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内外,经常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播放一些与学习紧密相关的视频资料,为小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然后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讨论交流、说写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他们的读写结合能力。
4.以自主体验为平台,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如此,“儿童的智慧多出自他们的手指尖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实践与自我体验的时空和平台,把他们不断引向“读写结合”的良性发展之路。比如,在课前三五分钟开辟“学习资源大共享”专栏,让小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中日益丰富读写活动的“米油点心”;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写作的兴趣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以赛激趣促学”活动,不断放大读写结合效应;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组织引导他们开展故事演讲、专题辩讨和课本剧表演等,并让他们在自主体验基础上“落笔成文”……显而易见,这种读写结合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5.以个性激发为促进,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
众所周知,个性化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和核心语。它既是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一种渐进过程,又是孜孜以求的一种方向与目标。如何有效激发小学生读写结合的个性呢?如何持久保持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力呢?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除了无可替代的“因学施教”,还有就是——不容忽视的“因人施评”。学生群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可规避的永恒现象。“是花终有期,开花有早迟。”在日常性读写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着眼点与着力点投放在“增强意识”和“习惯养成”方面,而绝非一味地集中在“读写能力如何培养”上。我们只有善于把“因材施教”与“因人施评”相互渗透并且有效地融合起来,才能赢得学生整体的个性化发展和持久性活力。
就小学语文课而言,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特点,而且有利于把学生引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