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滋润心灵,用智慧引领成长
2019-01-14王翠霞
王翠霞
(石家庄市广安大街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引领,一种精神上的引领。这种引领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种思想激活另一种思想。”读着这段话,教育转化我班子豪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了眼前:
“老师,这是我的作业,您给我看看。”子豪自信而欢喜地走到我面前。看着这张充满自信的脸,我拿起了笔。
“不错!还要继续努力啊!”我批了一个红红的“A”。望着他高兴地走回座位的背影,我眼前又出现了那个曾经哭着闹着说什么也不进教室的小男孩……
二、三年级时,子豪是我们班典型的“学困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提问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话。反映慢、理解能力差,对知识不能理解变通。而且,课堂上的他注意力不够集中,课下作业书写潦草,且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在班里也不活跃,没有什么好朋友。可是,在家里,由于爷爷奶奶溺爱,却是个“小霸王”,说一不二,脾气很坏。爸爸妈妈不能催他写作业,一说就翻脸,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脾气不出来。个人自理能力也较差,而且依赖心理严重。记得他的妈妈三天两头的给我打电话:
“老师,怎么办呀?子豪又不上学了,他昨天的作业没完成。”
“老师,这个孩子我管不了啊,因为写作业跟我大吵了一架,把自己反锁在屋里,谁叫也不开门!”
几次之后,我意识到这个只有8岁的孩子有了厌学的情绪。我必须要改变方法,也得指导家长配合我一起改变方法,才能让他重拾上学的信心。
首先,和他谈心。我把他请到办公室,请他面对面地坐下来,温和的与他谈心。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他做值日积极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告诉他爱劳动的孩子是值得老师信任的好孩子。并就他爸爸在春游时给班级拍的合影照片表示感谢,请他向他爸爸转达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激之情。在他对我产生信任感后,就作业与他协定,拼音本,横格本必须完成,语文同步上的作业哪个不会附一张纸条写清不会的原因,但会的必须写,老师就不追究了。我告诉他这是他和老师之间的秘密,是老师对他的信任,可千万不能让老师失望。还告诉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谈心后,我也随时对他进行关注。上课时,选择一些他会解答的问题多让他回答,只要答对就马上表扬他。每次的作业,也会写上几句或鼓励、或肯定的话,改作业时也会默默地多关注他,或给他再讲一遍。多次的鼓励与肯定,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从内心轻松了一些。不过,我知道,转变一个从内心不想学习,恐惧学习的孩子,路还很长。
第二,家校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或家长到校面谈等方式,我把子豪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与人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劝说他的爷爷奶奶少溺爱,不纵容,希望他的父母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到图书馆看看书,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的活动,问问孩子在学校和谁关系比较好等等,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去实现这一目标。还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沟通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同时也能帮他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
第三,同学关心。与他朝夕相处的是同学,所以我也让一些学生参与到帮助他的活动中来。首先我安排一个和他合得来又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做他的同桌。这样当他有困难时,同桌就能及时、有效地帮助他。同时,也能让他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放开自己,打开心扉,逐渐融入班集体。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这一招很有效,他和班里的学习委员付成很快成了好朋友,经常能够看到他俩一起做值日,一起玩耍。交了朋友的他不孤独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而且,人也慢慢的变得活泼了。
第四,尊重、鼓励。后进生心灵深处的“内伤”很大,他们期待渴望的是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随着他心扉的逐渐敞开,五年级时我让他代表班级和他的好朋友一起负责学校图书吧的管理,他的表现让我另眼相看,那股负责、认真的劲头也赢得了书吧老师的赞扬。随着我对他的观察,我又让他进入“国旗班”。我发现他训练的很认真,从不嫌烦,不说累。每当轮到我们班升国旗时,他都到的很早。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的这种责任心、上进心,看着他眼里闪烁的亮光,我知道他已经把这个班级放在了心里。不仅如此,他的学习态度也端正好了,成绩也逐渐稳定下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在平时要多鼓励后进生,让他们知道,人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要靠自己去开发、去努力。要多用“你能行”逐渐使后进生在潜意识里坚信“我能行”。
现在的子豪已经是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在班上人缘很好,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人也精神了很多。家长反映虽有时还会乱发脾气,但能主动与父母谈学校和学习上的事了,学习的主动性也高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教育也并非万能的。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耐心,认真地去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将浓浓的爱心撒向他们,他们就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