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智慧与至善并重
2019-01-14杨志亮
杨志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一、从高等教育的目的谈智慧与至善
当今我们的高等教育陷入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技能。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做事”,还是“做人”。高等教育的任务不止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等教育应该涵盖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梅红,宋晓平,2014)。教育不仅是一种作为机构的教育,活动的教育,内容的教育,还是一种结果的教育,即最后高等教育培养了什么样的人。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追求智慧和至善情操的人。善拿高分不一定是成功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知识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培养他们改善人生,发展人性,进化人性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才是学生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德育缺失原因及分析
谈到德育,学生的道德与价值观源自家庭和社会、学校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培养出道德水平高、专业水平高的学生,这样的人才让人民和社会更加满意。目前高校德育现状堪忧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高校缺少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引导。现在还有为数不少学生碰到师长如同路人,没有招呼和问候,现在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直呼老师姓名,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这些只有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二)教师缺乏坚守道德底线的决心。在高校,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没有按时交论文,不能毕业找导师说情,部分老师在碰到如此问题时,没有坚守自己的原则。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降低,教师没有原则的做法实则是不妥,教师要有坚守道德底线的决心。
(三)片面的绩效考核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在绩效考核中都无法体现,只能看到教师的获奖,科研。因此,无形在号召大家为学校多做显性的贡献,获奖和科研。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就被忽视了,教师们默默为学生奉献的少了,抓时间做政策号召的时间多了,教师教导学生少了,参加各种培训和搞科研的时间多了,因而,绩效考核应该重视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三、基于德育的思考和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笔者认为有如下举措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良好修养,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这与大学的宗旨是一直的,即都是为了发展人的理性,养成美德。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应鼓励学生去追求智慧和至善,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当今中国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感情问题自杀的不少。为什么中国学生的生命如此之轻,恐怕与平时的教育引导有关,是否引发了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通知教育其本质也是让学生成为有自知之明的人,让学生们找到自己再这个世界和社会中的正确位置,引导学生发挥其进化的能动性,赢得个体内在的和精神的自由,因此,通知教育能帮助学生将自己塑造成有人性的人,将学生培养成用知识和美德武装起来的人。
(二)完善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
很多学者(石军霞2008,简彩云2008)利用顾客满意理论去测量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测量与期望之间的绩差,通过象限图来分析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势和劣势.然而这种对教育的评价体系本身是值得商榷的。美国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具有分权的特点,换而言之,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一种自发的,非政府的,且独立于高校的。如果要确保对高等教育的评价结果的公正和效度,实施评价的工作人员不能在本市,本省从事评价工作,也不能与受评学校有任何雇佣关系。因为这种评价会防止教育管理机构出面协调或技术性的利用数据,促使大学针对这种评价不断完善自身。因此,第三方的非政府机构坚持长期持续地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进行评价和评估,高等教育必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缺乏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很难说我们的教育让人民满意,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让政府满意。
四、总结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知识和人格并重,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引领社会的文化发展,才能引领国家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培养出追求智慧和至善的现时代人才。本文最后提出对于德育建设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