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养成教育的行与思
2019-01-14周钰婷
周钰婷
(江西省抚州市高新区崇岗中心幼儿园,江西 抚州 344121)
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历史绵长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特别注意讲礼仪,讲究孝顺父母、尊重老师、友善待人等。礼仪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是一种体现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一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要从幼儿时期开始。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养成教育需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历史从未断绝且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在生活中讲文明、懂礼仪。
孩提时期是最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任凭大人在上面肆意描绘。儿童时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一个人的未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处于一个一无所知的状态,这个时期就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时期,是模仿的时期,这一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必须要对这一时期幼儿的养成教育予以高度的重视,让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他们的一生,将幼儿养成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当下幼儿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儿童的养成教育相对欠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美德也在物质水平飞速上升的过程中被丢失了。现在的很多小孩出生在良好的家庭条件中,从小就生活在优质的物质环境和家长的高度呵护下,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有什么,导致了部分小孩不够懂礼仪。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学校都有发生,即在课间的时候,学生都在走廊上上戏耍玩闹,但是路上遇到老师却会忽视跟老师打招呼,这是礼仪缺乏的表现。还有的孩子,因为礼仪养成教育的缺失,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有时候过于任性,学生之间容易发生摩擦,每一个孩子都不愿意先低头道歉。
(二)缺乏对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视
在当前社会,职场竞争比较激烈,工作压力大,许多家长都想要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将重心放在工作上,把孩子交由家里的老人或者是保姆带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1]。老人在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许多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话言听计从,又或者部分老人的思想较为古板,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还有许多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在礼仪、礼貌方面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儿童的养成教育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不利于儿童健全身心的养成。
三、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发挥好榜样的作用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在认识世界的初期,接触的事物有限,模仿的对象大都是父母和老师。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教师要做好家长方面的工作,让家长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孩子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2]。同时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老师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十分大,所以老师一定要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形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做到言传身教,所有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都要做到最好,时刻保持自身在学生面前的完美形象。教师还要可以表扬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榜样作用。小孩子在受到肯定以后会坚持下去,其他的孩子也会随之模仿,这样一来也就达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在发挥榜样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表现得好要注意表扬,但是如果他们有失礼的现象也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将坏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重点在平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中,教师要努力做好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开展良好的幼儿养成教育,就要渗透到学生们的每一个生活学习的过程中[3]。例如在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午睡、用餐的过程中保持安静,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同时在学生用餐、入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教师还需要教育学生要懂礼貌、讲文明,在校园里遇到了老师或者是家长要主动打招呼问好,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要互相尊重。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宽容,让孩子们时刻保持一份善良。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良好习惯
幼儿阶段的儿童还处于一个比较懵懂的阶段,对世界没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同时儿童的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这也是幼儿教育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重大难题。在开展幼儿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将学习与玩乐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孩子总是会对有趣的游戏产生兴趣,用游戏化的方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投入。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设置一个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个情境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有年迈的老人、尽职的交警、回家路上的行人等,然后可以为学生设计突发情况,让他们自行思考要如何解决,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
幼儿养成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只有学校家长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落实幼儿养成教育。学校要做好家长的相关工作,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教学工作。部分家长一味的在意孩子的智力培养,将其他的教学活动都归于“不正经的活动”,不支持孩子参加,有的甚至还对学校和教师有怨言。因此学校应当组织相关的主题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相关的知识科普工作。家长在了解到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在教学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让家长感受幼儿养成教育的成果。
结束语:幼儿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养成教育的成果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也没有一个程序化的考核机制,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因此幼儿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在日常生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够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