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9-01-14马忠奎
马忠奎
(甘肃省广河县回民第二中学,甘肃 广河 731300)
语文这门科目是重要的语言工具学科,具有着人文性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倡导开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情怀,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而由于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特点,在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在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的故事情节与思想感情,这是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的形成。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行为、意识正处于模仿和学习的阶段。学生在平时与教师的接触较长,一定会受到教师语言与行为的影响。学生以教师为榜样[1]。为了成为学生模仿的优秀榜样,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使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学习和成长,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这对学生未来有着积极影响。针对于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促使教师积极的参与,利用讲座与培训的形式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要求融入,在长期的熏陶中使教师将良好的思想品质内化,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重要指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示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营造和谐人文环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从原本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了平等交流者等等,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倾听学生的观点与意见。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会。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对话[2]。和谐平等的互动,可以为学生营造融洽的人文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情感与个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有机融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强化与学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达到共同进步。
三、挖掘教材人文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的挖掘学生的人文情感[3]。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其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等都不同,这导致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体验与理解也不一样。教师要将自己引导者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将其中的积极思想与情感有效挖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感悟,加深印象。就实际来讲,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将自己的理解和真实感受叙述,实现对知识与情感的内化,达成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教师要将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深入的挖掘,有效达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于父爱的歌曲与诗词,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处于父爱的环境下,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会在亲情的渲染下联想到自身,回忆自己与父亲发生的点滴事件,进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的掌握理论知识,也将学生的情感深化,对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也会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生活中,体会父爱的伟大,并坚定孝敬父母的决心。
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如今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开展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掌握想要了解的信息,查询相关的资料。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究性问题或是探索性任务,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生在完成探究性作业的过程中,会请教他人,也会沟通与交流,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通过探究性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小组合作,通过团队的力量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利用实践活动可以推动对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结论: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高质量的达成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才可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情感,也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