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表达应指向自觉运用
2019-01-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语文教学应该积极搭建语用实践的平台,引领学生进行扎实而灵动的语用训练。但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所设置的语用训练存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问题,致使学生接受着消极的语用训练。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言语表达,教学要激活学生语言思维因子,以唤醒的方式重新激活学生的认知动力,变消极语用为积极语用。
1.唤醒沉睡记忆,在回放再现中唤醒言语运用自觉。
受儿童认知发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尤其是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感知常常都是浮光掠影的,这会导致他们在语用表达时,无法将教材内容、写作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融通。因此,需要教师对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回放,将教学现场与学生生活进行深度对接,借助教材文本的内容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语言储备和生活积累,使语用训练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六下《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精准简洁的语言展现了烟台的海在一年四季中不同的景色,展现了人与海交相辉映、和谐共生的画面。很多教师都会以导游解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内化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以此历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的语言世界中,促发学生语言能力的高效发展。但有些学生机械背诵、生硬地套搬文本中的语言,撰写的导游词也缺乏灵气,这主要是学生消极的语用状态导致的。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跟随导游旅游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对导游解说的情境进行回放再现,体验导游解说的语言特点,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经验。然后引领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将积累的语言转化成为导游解说词的言语体系。
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语用表达情境,注重学生自身经验的创生与表达。这种回放式的认知体验,强化了学生生活积累与文本语言的内在融通,在积极的语言表达中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
2.紧扣文本资源,在追问对话中唤醒言语运用自觉。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范式包含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以及与教材编者的对话等多种形式。但有些教师存在认知理念上的偏差,常常将对话演变成为机械的认知对答,学生的思维没有自由,只能依附于教师的意图。为此,教学要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展开追问,带领学生从看似平淡的文本中窥见神奇,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寻找最佳契机。
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抒情性散文,质朴的语言却形象地展现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其中,课文中还含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方言俗话,例如乡亲们盛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一段话“剪猫像猫……剪只公鸡能打鸣”,很多教师聚焦于此展开教学,却往往忽视了看似平淡无奇的前两句,导致教学深度不够。优化教学,教师可以进行对比性追问:“乡亲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动物来赞扬姥姥剪纸的技艺呢?”“为什么不说剪猫像猫,剪驴像驴呢?”让学生在对话和批判性思维中认识姥姥剪纸技艺的细腻与纯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模仿乡亲们的表达方式来夸一夸姥姥,体会方言的魅力与浓浓的乡情。
教材文本蕴藏着丰富的语用训练资源,教师应智慧挖掘,巧妙设计对话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引领学生主动回归文本语言,在自主性探究中获得语言表达的内在密码。
3.联通方法意识,在机智诱导中唤醒儿童言语运用的自觉。
教学所要设定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生长就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往上“跳一跳”的基石,在方法策略的渗透下诱导,在目标任务的设定下引导,激励学生的语言表达向着发展和成长的“那方”奋进。
苏教版六上《安塞腰鼓》以真挚而浓烈的语言展现了安塞腰鼓热烈表演的场景,而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更是广泛运用了细致观察和拓展联想的方式将黄山上的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两篇课文在描写的过程中先后都曾出现过连排比喻的语言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比喻修辞手法并不陌生,但对连排比喻的理解和使用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直观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教室中的荷花,要求学生运用三个连续性的比喻,最大限度地进行创想和描写,展现荷花的特点。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先明确了语用训练的目标,即运用连续比喻来描写荷花的外形;在学生遇到障碍时相机指导,给予必要的方法渗透;最后提出要求,在方法诱导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内在的潜力,引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快速生长。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在阅读中历练表达,在读写融通中铸造审美意识、提升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静谧而自由的学习场,焕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和语言表达的喜爱,对世界饱含丰富而正向的情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从消极机械的维度向积极融通的境界迈进,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对表达始终满怀诗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