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导学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9-01-14
项目导学,是项目化学习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新探索,也是当下倡导素养时代的一种学习方式。项目导学,指向学习本质,尊重学习主体的实际需求,激发真正的学习行为,增强深度融入学习的真实情境感,培养学生形成关键素养与必备品格。
一、项目导学的产生背景
1.培养关键素养的需要。
随着基础教育对于学生素养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逐渐凸显了素养培养的优势。项目导学注重学生关键素养的培养,关注项目学习进入学科的关键节点,凸显学习主体,从全人的发展角度,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满足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2.推动教学转型的需要。
尽管教学变革一直在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单向传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被动性、依赖性学习等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身处大数据时代,急剧增长的信息无所不在,由此引发的社会情境和个体生存情境的系列变化,让学生认知途径不再单一。这就要求学校教学要关注学生所处的时代特征,教师要有跨界的思维与课程统整力,真正尊重学生,增强学生思维、学习、表达的安全感,体现教学的生长性。项目导学让师生的教学多边活动,成为真实经历发现、体验、感悟、提升的过程。项目导学能有效推进当下教学向满足素养时代的学习需求转型,拓宽并丰富深度学习的路径。这一过程既契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及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当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
3.形成正确教学质量观的需要。
教学转型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导向。以学定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如何定教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收获寥寥。项目导学,全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习差异,回归学习本质,不再停留于知识与技能表象,而是在关注学习体验、情绪融入、探究合作中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汇集表达等过程中达成的深度学习,通过项目学习来奠定学生的乐学能力、乐学品质。
4.整合资源拓展学习时空的需要。
素养时代,学生的学习远远不限于课堂,真正想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元的跨界学习情境资源。项目导学利于打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学习连接通道,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升家长的参与度,丰富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视野,让师生的教学活动,社会对教育的认知与理解融入真实的资源环境中。
二、项目导学的内涵认识
项目本意是在特定时间、资源限定内,开展的系列化、相互关联的活动。项目导学,是在引导学生将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从浅层的碎片化学习,转化为自身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体现差异性、层次性的若干项目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解决学习困惑,形成合作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思想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
项目导学是一种教学策略。项目导学依托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让学习发生的教学策略。教师必须有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善于基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关注学情,凸显学习全过程,灵活设计教学流程,同时具备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与组织实施能力。运用项目导学策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
项目导学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在:学生既是项目的制定者,又是项目实施的参与者,还是项目学习的评价者。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通过学习方式指向学习本质,依托项目化学习,在真实学习情境中,体现个体的学习差异,寻找不同的学习通道,主动积极地自主发现、探究、提升,拓宽学习视域,在学习起点与学习成果外化的过程中,达成乐学能力的提升与乐学品质的培育。
项目导学是一种课程形态。项目的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是在学生现实基础与未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一个载体。项目来源于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对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跨界资源的统整。项目导学,师生需要共同完成项目的提炼、完善、实施与建模,因此是师生,甚至是家校共同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样态。
项目导学,导读、导思、导问、导研,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习方法中增强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实施方案中学会规划和自我设计;在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达成目标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引导学生处理信息、调研访问中学会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在引导学生总结提炼、自我评价中增强成果意识,学会表达技巧。
三、项目导学的实施策略
项目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在探寻与学科教学具体实施的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中心,因此带来的资源链接以及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让项目导学环节始终处于顺需而导、顺学而导的应变状态。因此在探索中,我们需要凸显项目的设置原则、设置维度、教学范式、环境资源等关键性要素的引领,初步架构项目导学具体操作的技术支架,以利于项目导学的有效实施。
1.厘清导学项目的设置原则。
立足学习本质,基于学科基础与资源开发,遵循主体性、开放性、融通性、建构性四个原则,凸显项目导学的包容性、整合性、情境性、多元性的特征。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中,不同的学习通道与学习体验得到尊重和融通。学习行为在被尊重的情境中,真实、持续地发生,项目得到不断更迭与改进,发现、探究、解决、表达,合作沟通,思维的批判与创新让项目导学成为新旧知识与能力不断动态建构的过程。
2.创新导学项目的维度设置。
指向素养奠基的项目导学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必须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立足学段特点及教材内容实施,从课程结构及学段目标出发,在学校操作层面上,从年段与时段维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国家课程及拓展性课程等不同纬度设置导学项目。以语文学科导学项目设置为例:
(1)年段维度。依据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从语言文字、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四个维度,设置年段导学项目呈现要求,以期达成立体多维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及关键素养培养目标。
低年级主要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积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热情为主要指向。依托项目引导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学习心态主动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文化,潜移默化地孕育学生的审美意识。
中年级既要注重语言积累,更要注重语言的运用。引导这个年段的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资源,学会把碎片化的知识与能力通过项目学习链接起来,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师生在项目导学过程中,关注进一步发展思维、体悟文化,在审美能力初具基础的前提下,激发审美情趣,启迪创造力,初步学会鉴赏。
高年级在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基础上,更趋于相对高阶学习的样态建构。项目导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内化和应用知识,分析整理知识,还要学会追问与反思,能初步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学习、项目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个阶段的项目导学,致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学会创造,体验学科文化传承,提升审美品位,进一步涵养学生乐学品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时段维度。从时段维度实施项目导学,注重知识技能体系的横向联系,开放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时空。依据每个年级语文学科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载体等,基于项目导学周期及来源,设置学期综合项目、模块延伸项目、主题聚焦项目。
学期综合项目基于学期教学目标的不同,依据学期教学主要内容与主要目标达成特点,师生从课程统整角度,围绕学期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设置,形成学期主题导学项目,链接并综合运用碎片化知识与经验,激活个人经验,催化知识运用,让项目导学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过程。每个学期一个主题,让学生在自觉组织、自我管理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升华,既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又涵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变革学生知识观,达到心智的自由迁移。
模块延伸项目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在实施层面把人文主题的单元课文进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前提下,设置模块学习项目,开发教学时空所提供的教学任务资源。这些项目富有驱动性、持续性,引导学生在项目方案规划、实施、合作中,创新理解并应用单元的核心知识,给予学生更多元的课程体验。
主题聚焦项目作为达成学生学科基础知识构建的基础性学习项目,侧重立足课堂,聚焦某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项目情境中,横向连接新旧学习体验,在发现、讨论、质疑及结论呈现的过程中,创新应用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促进相应体系的多元深层架构,凸显学习是在不同项目情境中创造新意义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3.构建项目导学教学范式。
项目导学在介于知识技能体系的教学与关键素养、必备品格达成之间,力求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际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合作沟通、探究交流、倾听表达等基本教学形态。教学内容的差异会导致课堂类型不同,项目周期长短不同。按周期推进度,可以分为准备期、实施期、延展期。其间,按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课、微课、常规课;按课堂内容来分,可以分为项目指导课、项目研究课、项目汇报课、项目延展课等。项目周期各期推进要点如下:
项目准备期是学生表达学习需求,发现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学习的兴趣点及个体的学习经验相互融通的时期。学生通过前置预学,提出个体学习项目,这些体现个体学习差异的学习项目在教师助学指导下,学生自主归纳、整合、筛选,确立小组共同项目。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资源融通的基础上,制定小组项目规划方案,并开展初期研究,呈现初期成果。教师在这一时期,主要提供学习思路,了解把握学情,必要情况下可以呈现项目参考菜单引导,依据学生接触学习内容产生的学习需求,分析备课,形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侧重点与链接途径。
项目实施期是学生立足项目初期获得的学习经验,在表达成果中,思辨交锋,感悟思考,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不同小组借助项目方案及实施初期过程概述,不拘一格地呈现项目研究成果,学生认真倾听,主动表达,在互动答疑解惑中评价、反思、提升,深化并拓展项目学习。教师在导学时,始终要正确定位角色,开放交流视野,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安全与尊重,依据参与准备期时把握的学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理解的方法与技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适时搭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合作沟通平台,尊重不同的学习差异与学习通道,注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表达的个性化培养,从而完成这一阶段项目导学任务。
项目延展期是培养学生资源统整、跨领域深度学习的时期。通过准备期和实施期的学习,小组成员对初步研究的项目进行延伸性的补充学习,个体与群体研究相结合,搜集与处理信息,围绕项目主题开发补充性学习资源,分工合作,形成并展示最终的项目成果。教师依据各组项目学习进展,进行个性化小组跟踪指导,激励学生形成个人或小组专题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展示平台支持,实现知识技能转向素养培养,关注学生群体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方式转变。
具体实施中,教学范式会依据教学内容、学情、资源统整等不同而有所调整变化,但都致力打破单一线的教学格局,形成突破时空限制的项目学习情境。在涵养学生向学、会学、乐情、乐境的学习品质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了项目导学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实践意义的转型。
4.创设项目导学实施环境。
项目导学的实施环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资源”四个要素。四要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形成适应素养培养需求的学习方式。为此,学校改变环境资源统一配置的传统理念,根据项目导学的教学转型需求,在配置基本的资源基础上,依据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需求,尽可能地予以个性化资源调配,打开资源配置的视野,整合多方环境资源。通过项目导学重构学习场域的多维关系空间,推进项目环境的创建和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使“教师、学生、教材、资源”四要素呈现出“互通、共享、整合、开放”四大特征,让学生在立体学习场域空间中创新知识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结,提升适应未来成长需求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