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微信在博物馆教育传播中的作用与思考

2019-01-14曹琳娜

魅力中国 2019年34期
关键词:文物公众博物馆

曹琳娜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61)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在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也极为迅速。多媒体、新媒体、数字化、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不断涌现,博物馆也不断运用这些技术尝试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和服务模式。博物馆如何更高效便捷的向公众分享文化资源,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是博物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则是一个便捷高效的途径。它的出现为博物馆行业的服务创新带来了全面升级,对博物馆的传统社会教育已带来全新的变革。

一、陕博官方微信内容及数据

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微信平台于2013年开通,是第一个陕西博物馆类官方认证微信平台,也是第一个中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官方认证微信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历史文化传播、博物馆资讯分享,开设有“国宝档案”、“文物说说”、“背后的故事”、“荐书”、“小编带你看展览”、“二十四节气”、“我们的节日”、“官方攻略”、“主题游戏”等十多个推送栏目。举办线上线下公众互动体验活动,设计宣教文化衍生品,制作主题小游戏。固定栏目满足公众对博物馆基础信息的需求,互动交流实现公众与博物馆的亲密无障碍沟通,历史文化深度解读扩展公众知识领域,裂变传播培养潜在博物馆文化爱好者。官微粉丝持续增长并黏性关注,截止目前粉丝人数65万人,累计平台浏览量400万次,单条原创消息最高阅读量4万次,最高粉丝日增量7166人,最高评论370条,最高点赞350人。

二、创新开展线上线下公众互动体验活动

最初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消息推送、自动回复及人工回复功能,将展览、讲座、藏品、教育等各模块信息以推送的形式发送到用户手中,用户也可以通过主动询问获取相关内容。此方式较为普遍或单一,用户以被动接受为主,互动及参与感较低,但基于社交媒体的传播角度来说,内容质量及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也十分重要。

因此,2016年起官方微信创新举办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活动,利用官方微信平台,以话题引导、知识获得、自定义回复、录音、投票等方式设计线下互动体验活动10次,推出陕博线上H5游戏7款。例如农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但官微举办了“千人重拾花朝节”活动。通过线上网络投票、线下传统乐器演奏及赏红体验,一天之内吸引2000多人参与其中,40小时花朝节图文消息阅读量累计5258人次,官方微信粉丝日增人数近千人。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媒体对此活动进行了报道。2018年3月针对《长安丝路东西风》临展策划了“丝路寻宝”线下活动,再次引入定向运动,在展览中汉唐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140件代表性文物珍品中,甄选25件将文物与文化遗产图片相结合设计了相关的题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利用了陕历博官方微信平台,将藏宝图、展品及官微形成相互关联的线索,采用语音文字图片消息、手绘藏宝图、关键词触发新的问题及线索、线上游戏彩蛋等实时互动,以专属印章及专属设计的书签等奖品,从听觉、视觉激发观众兴趣,以游戏的方式了解展览,3天共有1087人参与活动。设计的初衷是:1.临展没有讲解导览,观众不能更好的了解展陈意图;2.主展客流拥挤临展分流效果并不好;3.设计趣味性很强的体验活动。

每一场线下互动活动的特点是:第一,面向所有观众群设计,只要携带手机与官微互动就可以参与,这就解决了儿童教育或成人活动的人数或年龄限制;第二传统活动需要讲解带领引导,这就有场次限制,本次活动完全以观众自主互动完成,官微后台辅助,观众无论何时进馆都可以随时参与;第三,在没有讲解和语音导览的前提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更好的了解展览及文物。活动现场火爆,亲身参与感强,有趣简单;同时也增加了平台活跃度,和粉丝黏性,同时此类互动活动对粉丝增长也大有裨益。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我们传承历史并以新媒体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

三、宣教文化衍生品及传播作用

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重点开展互联网+文物教育、文物文创、文物素材再造、文物动漫游戏以及渠道拓展与聚合等工作的前提下,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馆藏及周秦汉唐主题策划设计系列宣教文化衍生品,种类涵盖文具、生活用具、宣传产品等12种100多款样式。

陕博官方微信始终坚持原创设计,拥有原创卡通系列形象始终贯穿在日常推送中。最常使用的卡通形象“唐美丽”设计于2013年初,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官微宣传和教育活动使用的卡通吉祥物。她的形象来自于陕博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唐三彩女立俑,这也是目前最精美的三彩女立俑之一。此后又陆续设计周秦汉唐系列人物及文物手绘等,设计制作时尚笔记本、文件夹、果冻杯、书签、明信片等各类产品。二十四节气有声系列推送中,设计了整套原创手绘壁纸,以人物形象、色彩温度及物候来表达时间气候的变化。同时推出录音栏目、相关文物,及二十四节气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种种变化。2017年底同步推出年历、十全十美福袋、国家宝藏笔记本等文化产品。

除设计文化衍生品之外,官方微信“文物说说”系列文物栏目受到粉丝好评及关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编撰并已出版《如果文物会说话》图书,文字风格延续“文物说说”拟人化风格,从文物角度出发,赋予她生命,从另一角度诠释文物和历史。

研发体现博物馆馆藏元素的宣教文化衍生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充分满足教育活动中对文化产品的多种需求,也是陕历博合理利用文化资源,通过新媒体让展柜里的文物活起来的有利实践。同时,也更直观、更便捷地通过文化产品这一载体向公众传播馆藏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

四、对博物馆自媒体教育及传播作用的思考

企鹅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拥有1000万个。而艾瑞咨询推出的《2015 年微信公众号媒体价值研究报告》,所有微信用户中有79.3%的用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这说明,除了用作即时通信外,很多人还会频繁地通过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来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指出,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在如今文化复兴的热潮中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社交时代,给予了博物馆传播自身的绝好机会。博物馆适应并主动拥抱这一时代信息传播的新规则,也就成了博物馆目前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之一。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传统媒体大有不同,微信文章既可以转发到朋友圈,也可以转发到群聊或者单独聊天中,也可能获得再次的转发分享,获得裂变式的传播。由于朋友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喜好,这种利用读者自身关系网传播的模式更具备快速性和精准性,这也是新媒体传播在影响力上的以战胜传统传播的原因。新媒体的传播其实就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运作流转模式,微信的转发传播其实实现了博物馆低成本对用户社会资本的转化和利用。

微信公众平台将博物馆的传播展示与用户紧密相连,通过公众平台信息的双向互通,使博物馆更加了解社会公众需求,针对性的提供高效迅速的服务,从而促使博物馆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随后,博物馆小程序的开发与应用又丰富了博物馆的用户体验,公众号功能围绕信息展示与营销,小程序面向产品与服务。对于博物馆用户的轻需求方面,博物馆在线订票、微信语音导览、文物互动体验等尝试,小程序的“无须安装,即开即用,用完即走,无所不在”的特点拥有明显的优势,用户来说没有下载负担,使用简单。从应用生态的角度来看,小程序的出现,刚好形成了整个应用生态中重需求和轻需求的互补,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用形态去实现。古代著史者微言大义写春秋,如今我们将用微传播在时代的平台上用最有效的形式传递历史的广度和深度。

猜你喜欢

文物公众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