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山艺海 晨光再现
——浅析泉城相声社团品牌再塑造

2019-01-14董宇飞

魅力中国 2019年34期
关键词:郭德纲晨光茶馆

董宇飞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一、晨光茶舍

最令济南人难以忘怀且引以为傲的,大概就是济南的这么一个名号——“曲山艺海”。那是济南相声的繁盛时代。1943年,作为相声界最具盛名的“南张(张永熙)北侯(侯宝林)中少林(孙少林)”中的孙少林先生于济南创立“晨光茶舍”,成为南来北往相声艺人的“根据地”,与北京、天津并称为曲艺界的三大码头。以前曾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南来的角儿、北来的腕儿,都要到“晨光”露露面儿才算真正在观众心里有了位置。据说当时的相声名家如侯宝林、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郭全宝、王长友等都来过晨光。许多相声演员都以能到济南晨光演出为荣。

关于晨光茶舍这个名称的由来,已故相声演员袁佩楼曾谈到:北平有个启明茶舍,是个相声大会。当时有个“南晨北启”的说法:“南晨”是指济南的晨光茶舍;“北启”是指北平的启明茶舍。从时间上来看,先有“启明”后有“晨光”,也可以说“晨光”是仿效“启明”而产生的。

晨光茶舍的兴盛,除演员阵容强大、艺术水平较高以外,济南的历史欣赏习惯与地理条件的优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历史上来说,济南人民热爱曲艺,地方上曲艺发达;从地理位置来说,济南地处南北要冲,北邻北京天津、南接徐州南京,这些地区都是曲艺繁盛之处,济南恰在其中。当时艺人多属流动演出,京津演员南下,徐宁演员北上,多在济南停留,逐渐使济南成为艺术交流中心。但由于历史原因,晨光茶舍于1966年关门歇业。40多年后,在众多热爱相声事业人士的热心奔走下,2006年7月12日,晨光茶舍重新开门迎客。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为之题写了匾额。

新晨光茶舍基于当年旧址,在大观园商场新建的“城隍庙”内,共分两层。一层装修颇具现代气息,二层则完全沿袭了旧晨光茶舍的布局格式。茶舍演艺方面的负责人由当年晨光茶舍创始人孙少林先生的儿子、相声演员孙小林担任。晨光茶舍将每晚演出以相声为主的曲艺节目,包括山东快书、快板等。

在沉寂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以晨光茶舍、茗曲阁、明湖居、芙蓉茶馆为代表的一批曲艺剧场纷纷亮相,为济南“曲山艺海”曲艺码头的振兴燃起了希望。如今,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等曲艺节目又开始活跃在舞台,到茶舍听相声成了济南人新的休闲方式。

二、北京的“剧场相声”——“郭德纲们”的崛起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全国曲艺形势低迷的情势下,济南曲艺也开始走下坡路。原因有很多,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代化手段的崛起也是因素之一。很多年轻人甚至中老年曲艺爱好者,已经习惯了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画质更加清晰、细节更加突出的电视或网络视频节目,甚至可以反复看,挑选看。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将曲艺的很多手法诸如即兴感、交流互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统统被掠取,曲艺传统的表达方式在铺天盖地的现代化科技下,显得有些落落寡欢。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相声艺术走入低谷,许多相声演员去影视界淘金,其中还有不少大腕儿,更不乏因改行而发财的“相声”。谁都知道表演相声不挣钱,属于费力不讨好的职业。而恰在此时,一个草根相声演员、自诩为“相声界的小学生”郭德纲出现了。当时年仅二十多岁的郭德纲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相声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回归剧场!民间艺术离不开生存发展的土壤,漫才演员必须走近观众才能得到水乳交融般的互动。于是郭德纲一方面在一批“文字辈”老艺术家的支持下组织“北京相声大会”(即德云社的前身);另一方面着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濒于失传的传统曲艺节目。十个春秋,从工人俱乐部到中和戏院;从广德楼到天桥乐茶园……郭德纲和张文顺、李菁、王文林、于谦等德云社的肱骨之士不仅用心血和汗水打造了“北京相声大会”这一品牌,而且培养出如岳云鹏、孙越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相声演员作为后备力量。这些青年演员思路更加活跃,时代气息强烈,将“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并充分演绎,受到大多数青年观众的追捧。草根郭德纲的出现,犹如一股春风,给业已颓废的曲艺带来了一丝亮色。抛开剧场外的是是非非,笔者觉得郭德纲的成名值得曲艺界反思。对于相声,曲艺老前辈有句话叫做“一遍拆洗一遍新”,体现出曲艺的本质——不断创新。郭德纲每天演出都有点变化,从积极意义上评价,他是把传统的相声形式作为载体,用新的思维、新的意识去和今天的观众交流,这无疑是曲艺寻求突破的一种有益探索。曲艺是老百姓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大众,回归于大众,服务于大众。郭德纲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在迷惘的时候回归到老前辈的路,明白起源就是方向这个“简单”的道理。

三、天津的“茶馆相声”

与济南同为曲艺之乡、并称为“相声三大码头”的北京和天津,却在相声领域演绎着各自的风采。如果北京相声因为德云社的异军突起可以称作“剧场相声”的话,天津则是地道的“茶馆相声”。

天津茶馆相声,简称“天津相声”,如今已经火爆全国,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标。相声虽起源于北京,却繁荣于天津。天津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相声发展史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到天津品“天津三绝”,“听茶馆相声”已经在全国叫响。台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演员穿着长袍马褂,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数十上百位观众品着盖碗茶、嗑着瓜子,笑声不断,掌声不绝……一壶热茶、一碟瓜子,长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长了音调的“咦”“嗨”叫好……到了天津,那种轻松和随意的相声茶馆氛围,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有句话可以说很形象的形容了北京与天津相声的区别:北京的捧哏在台上,天津的捧哏在台下。

如今,到天津“品‘天津三绝’,听茶馆相声”已经在全国叫响。在天津茶馆相声观众里,外地观众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不仅北京、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专程来的观众越来越多,天津茶馆相声的影响甚至还跨过了长江。春节期间,曾有一个来自上海的旅行团包场听茶馆相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商界人士则希望能够把原汁原味的天津茶馆相声引进上海、沈阳、哈尔滨。不仅如此,“到天津听茶馆相声”已成为国内许多“80后”“90后”追求时尚的一种标签。在北京青年当中,到没到过天津听茶馆相声成为衡量其是否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之一。每逢春节黄金周,在名流茶馆、中国大戏院小剧场、大金台相声茶馆、金乐茶楼、谦祥益等天津各相声茶馆中,聚满了爱听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多的人以在春节期间到茶馆听相声的方式放松心情、享受假期。为什么茶馆相声如此火爆?表演原汁原味、形式贴近群众、票价相对低廉是天津茶馆相声越来越火爆的基础。

四、曲山艺海,晨光再现

开放、开阔、开明造就的辉煌

“济南的曲艺基因里就带有很多包容性和开放性”,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如是说,从有记载的晚清《老残游记》开始,山东的曲艺总是融进很多其他地方的特色,诸如《老残游记》中白妞“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的强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由此看来,济南的曲艺是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

而上世纪40年代,在济南相声的鼎盛时期,济南人将全国大家侯宝林、马三立等都“留”在了我们的“晨光”,相声界精英荟萃,演员阵容强大,故而门庭若市,甚至到了“放闸”的程度——观众排长龙等在门口,只得让现场观众受点“委屈”以让门外的入场“计时收费”。那时候济南曲艺的成功之处在于,市场规律和曲艺的本质规律是融为一体的,因为曲艺的观众定位就是劳动阶层,就是普通大众,即使在盛况空前的时候,价格也没有上涨,而一门进另一门出按时间计算费用的机制让演员铆足了劲研究相声艺术,研究舞台表演艺术。开放的意识,开阔的胸怀,开明的机制融为一体,使得那时候的济南曲艺保持了健康的发展。

于无声处听惊雷

而说到济南曲艺的现状,制约现在曲艺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曲艺界人士的素养问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艺术教育的相对滞后,影响了曲艺人素质的提高,时代呼唤的是新曲艺人,而不是曲艺新人。

曲艺的评奖机制也导致了曲艺脱离群众的倾向。因为现在的评奖机制下,决定其优秀与否的是专家而不是市场,不是大众的口味。这跟晨光茶舍的相声表演取决于市场相反,导致了曲艺表演者一味去追求专业,而不是追求市场与大众的口味,脱离了老百姓的曲艺,连根基都动摇了,还会火爆吗?真正意义上的曲艺,只有观众才是它的根基。要重新振兴曲艺,就要找准它的定位,回归到它的本质上去。

(附:截止发稿前,北京德云社已与济南文旅发展集团进行洽谈,基本确定开建“济南分社”。对于济南本地的相声和曲艺社团来说,这是一次压力巨大的挑战,势必造成强烈的冲击!但也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德云社的演出、管理、运营模式,并督促本地的曲艺人好好练功,出新出强!祝愿济南的曲山艺海重现昨日辉煌。)

猜你喜欢

郭德纲晨光茶馆
牛来了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郭德纲的回应
晨光改造大多数
郭德纲
晨光
《晨光捕魚》
3 郭德纲式自我批评